传统民俗学研究很少将创意产业纳入视野,陈建宪等所著的《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力图以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动漫、影视、游戏、歌节、旅游、广告等不同角度,解析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已经成功的个案经验,为未来创意产业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联合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从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角度,研究各种民俗文化元素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考察传统基因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转变过程、状态、优势、特点和规律性,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资源在创意产业中的自觉运用。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笔者离开故乡泰山已五十馀年,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应故乡的朋友和老同学之约,对乡邦文献亦偶作介绍。1985年曾作读书笔记《张五典的周郢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何以能“成才”?我觉得首先在于他对文史知识敏锐的感知和痴情的追求,前者来自先天的蕴涵,后者出自个人的性情,我认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才情”。其次,周郢在成长过程中,虚心向学,多问多思,因而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很快就掌握了治文史之学基本的实证方法。其三是他“虽以做泰山文史为主,但始终保持当代学术的前沿意识和通观文献的全盘眼光”,“立足泰山基本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充分尊重和吸收前人研究泰山的成就,充分利用当代中外学术在各个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全方位的关注泰山研究,从整体上将泰山研究提升到当代学术的先进水平”(复旦陈尚君教授语
该书是陶立璠教授在其《民俗学》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修改了某些已不适宜的说法,增加了很新研究成果和实例。全书共十一章。章描述了民俗学的概念、范围和这一学科所承担的任务。第二章探讨了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了解它对识别民俗事象,调查与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第三章论述了民俗的社会功能和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从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中,读者可更准确地了解民俗学的性质和民俗的文化史价。第四章讨论了民俗学方法论的诸问题。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并未对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作者试图从行业民俗与科学哲学两个视角切入,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其经验与困惑。这些经验和困惑既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许多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遭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