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丛刊·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从算法的角度,通过历史考证与数理分析,系统阐述日本传统数学(和算)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非线性方程消元算法、函数插值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算法、同余式组解法、丢番图逼近法、函数加速逼近法,以及微积分算法等方面的成就,并追溯这些算法与中国传统数学(中算)中相应算法之渊源关系。揭示东亚传统数学的算法化精神与成就,由此论证中国传统数学可以向近代数学演进。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Z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
本书是作者继《西域文明》、《古道西风》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探讨古代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力作。重点在近年发现的中亚古代语言、艺术与宗教方面的新史料,诸如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犍陀罗语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犍陀罗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境内新发现的火祆教古墓、鄂尔多斯出土景教十字架、新疆昭苏西突厥尼利可汗墓碑、蒙古草原新发现的毗伽可汗宝藏等问题。此外,作者还把研究视野从中亚沙漠移向蒙古民族发源地——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松林,所以书名作“松漠之间”。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实际上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的。作者对《元经世大典图》、《蒙古山水地图》、国家图书馆柏林寺分馆藏郑和遗嘱的一系列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这一点。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共三辑。第一辑为散文,是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第二辑的诗歌和第三辑的歌词,则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为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从世界运河发展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该书对除中国大运河以外的五条世界遗产运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力求由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三个视角,对运河简介、运河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利用、国际经验与启示、典型案例以及相关法规七个方面,为同为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照。该书由外交部原副部长周文重作序,分为五章。*章对英国的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第二章对法国的米迪运河、第三章对加拿大的里多运河、第四章对荷兰阿姆斯特丹辛格运河以内的17世纪运河环形区域、第五章对比利时的中央运河分别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