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把一些新的概念和主题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研究“和纸”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有利的模式。本书通过四章介绍了“和纸”的发展,制作工艺,用途和功能以及其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简称药线点灸,堪称壮族医药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是通过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经发掘、整理、研究,这一特色疗法不仅得以留存和延续,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和科学实验研究,已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上升为壮医药线点灸学。这标志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为这项的菲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规范传承和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书旨在广大读者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一的壮族医药文化。通过对药线点灸的概念、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治病机理、功效、手法、用穴规律等基本内容及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并结合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独特治疗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则从保护方法的操作性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多视解的总结和探讨。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是科学地普查。为有效促进这项普查乃至研究、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6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名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积极献出自己的学术智慧,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不仅对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况作了回顾,还介绍了此项工作的日本经验。专家们指出,21世纪开始的这次“非物质文化”概念下的调查工作,应该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做好追踪调查并有所突破,即继往开来。为达此目的,要田野考察先行。专家们的讨论阐发,不仅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类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时代,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依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手段而的“视觉重构”理念正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基于“视觉重构”理念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起到的理论支撑与借鉴作用;对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与高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的帮助。
本书总体设计37卷,每卷介绍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卷版面字数约26万字,各类图片约200幅。每卷按章节体例编排,以《丛书》设计框架为基础,选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料,向读者提供经过科学整理的内容,对视角、多层次、全方位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强调学术性与资料性统一、可读性与美观性统一、系统性与检索性统一、知识性与新颖性统一。《丛书》在编辑上力求做到“内容精彩,文字精炼,图片精美,装帧精致。”
“嘹歌”,壮语称“Fwenliuz”,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演唱形式的双声部民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经典。主要流传于广西的平果、田东两县,以马头镇、太平镇、思林镇、祷午乡为核心流传区域,辐射到周边的田阳、武鸣、马山、大化等地。2008年6月,“壮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阐述了“嘹歌”的称谓起源及其生境,并介绍了家庭、社会、歌书三种主要传承模式,歌书的搜集、翻译、出版,以及对嘹歌的深入研究及文化品牌的打造。书中突出表现了“嘹歌”极富韵律感的优美曲调及歌词;重点介绍了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嘹歌在原生态表达壮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日歌对唱、夜歌对唱的生动、细致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有关传统歌圩的记述中融入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出壮族文化中的浪
一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图书。这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的文化研究课题并由其历时三年精心编撰,书稿包括民间文学卷、传统音乐卷、传统舞蹈卷、传统戏剧卷、曲艺卷、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卷、传统美术卷、传统技艺卷、传统医药卷、民俗卷共10卷16册,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规范介绍了每个传承人的个人情况和代表性成就,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