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历史教材学和史学论丛土城集》分三部分,历史教材学概说、中国古代史论丛、专题探究、地域谱牒文化拾零。内容包括:历史教材学的研究范围、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科书编写原则等。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在体例结构上与原有版本一致,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新发现、整理的史料成果,修订了原书中的不妥之处,学术价值极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历史哲学教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著作,它的出版不仅在当时标志着我国史学理论达到新水平,而且在它出版之后整整半个多世纪中,也是少见的历史哲学专著。当然,和其他学术著作一样,作为写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尚处在开创时期)的论著,《历史哲学教程》难免带有某些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局限性,我们不应苛求于前人,而且作者本人在以后的著作中也作了修正和发展。
本书是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哲学力作。此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探讨史学理论。首先他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历史中有紧密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历史有逻辑顺序,编年史有编年顺序;历史深入事件核心,编年史停留事件表面;历史有活文献和深刻思想,编年史有抽象词语记录和空洞叙述;先有历史,后有编年史。进而他划清真历史同形形色色的历史的积极性质、人性、分期等问题。下编回顾史学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
17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史学进入新世纪。19世纪以后,西潮涌入中国,中国的新史学群出并作。本书所收论文评述了梁启超、傅斯年、张荫麟在融会中西史学方面的成就,论述了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传统中国史学等各种史学方法的功过得失以及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趋势等。
《北大史学(20)》收录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中外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考古学、埃及学、环境学等多个论题。尤其是“宋金元时期士人的书信往来与讯息沟通”专辑,以主题讨论的方式,收录魏希德、黄宽重、平田茂树等史家的论文多篇,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中而富有深度的讨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宋元卷2)/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的宋元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宋元卷2)/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从政治关系、商贸往来、海防体系、港口航线、航海技术等方面对宋代、元代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为论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早发祥地,以及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提供了多角度、较为全面的论据。
《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以学术的经典性、教学的实用性为原则,收录中外学者关于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39篇,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给予全景式研究性介绍,融专题导论、研究论文及其导读、延伸阅读和研究实践为一体,是一种新的西方史学史编纂和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著述,旨在通过对50余年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的研究,对新中国历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藉以推进对新中国史学的进一步研究,为写好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作者力图在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的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五十余年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成就,动态地、较为全面地展现20世纪后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以及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