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部记述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开始,到公元前376年晋 国被赵、韩、魏三家所灭,约660年的地方断代史。全书收录人物220多位,包括30余位国君、80余位执政卿、卿及其他人物。为使读者易懂好读,对国君的记述采用了编年体,并以此为纲。对其余人物,采用纪传体。对事件则采用了纪事本末体。春秋中晚期,历史把晋国推到了前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 历史画卷,演绎了一个个千古传颂的典故。 鉴于作者本人意愿、专家建议以及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新发现、新进展,特此修订。
北地悲歌,吴声艳曲;胡风彪悍,衣冠风流;铁马金戈,流风余韵。作者历时五年创作诚意之作,全程讲述南北朝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两百年大历史。 卷讲述从草根英雄刘裕去世到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细述南北朝伊始的血雨腥风。第二卷讲述从元嘉草草到宋室大乱,讲述南来北往中北朝如何渐居上风。第三卷讲述萧齐代刘宋,空望北方故国;孝文迁洛阳,承继中华衣钵。看南北朝中期兴衰嬗替的脉络。第四卷讲述从萧衍代齐,钟离大战,南北对决,到北魏末年,六镇举义,河阴之变。南北朝后期一场场大乱拉开帷幕。第五卷讲述魏分东西,宇文泰、高欢令北方狼烟四起;引狼入室,侯景把南朝搅得乌烟瘴气。看二人竟鹿死谁手?后继是否有人?第六卷讲述从新一轮三国鼎立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从杨坚篡周建隋到统一中国。包括东晋时期在内二百余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又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紧紧把握住南北朝两根历史主线,将交错部分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确实将这段动荡的历史刻画得引人人胜、深入浅出。本书继《纵横十六国》之后再一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底蕴,是一本描写南北朝历史的
《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此次修订将书中的许多的错误之处做了订正,并且对图片进行了调整,而且还加入了许多新的图片。使得本书更加完善。
《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此次修订将书中的许多的错误之处做了订正,并且对图片进行了调整,而且还加入了许多新的图片。使得本书更加完善。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
三国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它与其前的两汉时期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处于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从而使得三国历史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魅力,也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书作者马植杰先生长期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三国史》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本书以“体系完备、新论迭出、资料翔实”而“别具特色”。作者对三国历史的开端、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曹操“迎天子定都于许”、对孙吴政权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张温、暨艳、吕壹事件”及史籍流传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的真伪等等问题的研究,都独具刨见,不仅精辟,亦见功力。
本书以十讲之篇章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隐逸之风、品鉴之风、清议之风、清谈之风、之风、艺术之风通过上百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对《世说新语》这部奇书所再现的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奇人异事,进行了生动的现代解读,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一卷在手,王谢旧事,尽收眼底;古风今韵,如月入怀。
三国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它与其前的两汉时期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处于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从而使得三国历史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魅力,也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