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拜占庭晚期史研究者D. M. Nicol教授的一部代表作,其主要基于坎塔库泽尼的《回忆录》和格雷戈拉斯的《历史》两部原始史料,全面展示了14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变迁以及在这一变迁中约翰·坎塔库泽尼皇帝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内战是导致晚期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此书虽看似为约翰六世皇帝的传记,实则也对晚期最为重要的一场内战做出了深层次的探究,由此可见,在内战与外侵的相互作用下,14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进入难以逆转的衰亡之中。
《带雨云埋一半山:记我的父亲程述尧》是作者韦然(笔名灯灯)以儿子的口吻记述其父亲程述尧的一生。
本书全面介绍自1788年法美同盟至1933年底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包括华盛顿会议、大战借款及中日问题。分为共和的原理与理想、对于旧世界的挑战、边界的完成与海洋的瞰视、联邦的保全、加利比海与太平洋上的发展、欧洲方面的干涉等6个部分。材料极其丰富,而且是最原始、最有权威的,文笔明白流畅,是关于美国外交史的标准大学教科书。
《俄国:苏联史(卷)》根据1917年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的根源和的发展。在致力于重现1917年俄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20世纪初期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的众多问题。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1917年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史了解的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余万字。
《征服西伯利亚:从叶尔马克到白令》从考古、地域、人文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西伯利亚的历史演变,重点描述了俄国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发,征服、殖民西伯利亚的历史。
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廷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对于这位皇帝的内外政策朝野中反对者可能不乏其人,特别是具有贵族背景柯比对这位农民皇帝心存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做到在白天低三下四地恭维皇帝,而在夜晚恶狠狠地大骂同一个人呢?他怎么能同时写下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无比痛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他是不是真的像布瑞猜测的那样得了人格分裂的? 普罗柯比的《战史》写作风格承袭古典名著,历来被奉为拜占廷史书中的经典之作,而他的《建筑》一书除了有古典史书的遗风,又多了一层献媚于吹捧的色彩。这两部书基本上围绕着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铺陈。然而,《秘史》放弃了叙事风格而转向了对当权人物的诋毁与谩骂。尽管,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能,“众所周知,当某些人在世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是从政治与观念互动的视角出发,去揭示促使金人“中国”观产生、演变的动力及其特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是一部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论述精到,有理论探索的创新之作。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作者熊鸣琴认为金朝“中国”意识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的结合:即“以我为中心”争当东亚霸主的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吸收。女真帝王、贵族的“中国”观,首先源于统治中原汉地的现实需要与争当东亚霸主的政治意识,它是在与现实政治的互动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金朝建国后,在亡辽灭宋的军事扩张进程中,女真统治集团逐渐萌生了降服四方、以自身为东亚天下霸主的政治意识,而“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便是
《日本真相》作者为中国近代外交风云人物高宗武。他将自己与日本人打交通的经验教训一一道来,披露诸多历史内幕,令人深感震惊。其文笔老辣,识见超群,诚为一部奇书、异书。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大国,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等等,都激发起人们探寻的欲望。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俄罗斯的历史从八个时代(大公时代、蒙古时代、沙皇时代、扩张时代、危机时代、变革时代、冷战时代和革新时代)来阐述,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并对俄罗斯的未来有一个基本的预判。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古代内陆欧亚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中国与位于它东北、西北和北方,乃至西北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无疑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最主要的篇章,丽只有通过研究5内陆欧亚史,才能真正把握之。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我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 ???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是关于16世纪末东亚区域历史的专题研究,通过考察两种群体的跨境活动以及当时的情报网络探讨东亚整体性问题;通过考察日本丰臣政权对明朝封贡体系的挑战以及明朝的两种应对战略探讨封贡体系在当时的危机及其重构问题。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认为16世纪末的东亚已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面对来自日本的挑战,明朝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它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核心国的不容动摇。
《罗马国史大纲》是罗马皇帝瓦伦斯的机要秘书、史学家尤特罗庇乌斯的代表作,自公元4世纪流传至今,将上起罗慕路斯建城、下至皇帝卓维安驾崩的一千余年历史,浓缩进一部六万余字的简明史撰中。该书行文洗练朴素,笔法“不怒不苦”,忠实记载了历代罗马先贤和君王的赫赫战功及生平秉性,体现出古罗马人鲜明而传统的道德观:暴君弄权则国运衰微,贤君的美德和伟业则代代为人传颂。
《法兰克人史纪》(拉丁文Liber Historiae Francorum,英文Th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是“法兰克时代核心历史文献汉译与研究 ”系列书中第二部。 该书出现于公元8世纪前期。从叙史结构上来看,它属于“法兰克通史”范畴,从法兰克人的“特洛伊起源”传说一直写到作者所生活的8世纪前期。全书共分53章,从材料来源上说,前42章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取自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一书,但亦有一些新材料。从法兰克通史角度来说,真正使得《法兰克人史纪》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是第43—53章,这部分内容涉及642—721年间的法兰克史事,而这部分史料在法兰克历史上又具有惟一性。也就是说,正是借助于此书,642年之后数十年的墨洛温王朝史得以补上。该书对墨洛温王朝史的记载截止于721年,此时距该王朝正式灭亡尚有30年。 本书的译者导论对《法兰克人史纪》
《东亚史》既包括东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次,以及各个地区、国家、区域等不同单位,在互动和认同中走向一体的区域化过程;又包括东亚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水平。无论“东亚”概念何时起源,东亚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世界早已孕育于其自身的多元一体进程中了。《东亚史》是对远古以来东亚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反思,又是对当今东亚与世界发展趋势的历史透视。 本书是我国学术界部公开出版的东亚地区的历史专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本书中,杨军、张乃和两位学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宏伟的东亚历史画卷。本书是对远古以来东亚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反思,又是对当今东亚与世界发展趋势的历史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