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公元1世纪末频繁的大火后,古罗马从灰烬中重生,弗拉维王朝的韦斯巴芗修建了被誉为 人类建筑艺术的最著名的成果 的罗马大角斗场,从此开启了罗马的辉煌。此后,古罗马帝国的帝王纷纷在这座城市中留下美轮美奂的皇家建筑,如使英雄事迹永垂不朽的图拉真柱、重建后成为古罗马最优秀建筑作品的万神殿,挑战古罗马建筑工艺的新巴西利卡、复杂的十边形建筑密涅瓦医神庙 本书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以考古为切入点,从建筑、绘画、雕塑等多个角度全面而细致地呈现了古罗马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曾经宏伟壮丽的古罗马建筑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
《1918:*次世界大战的*后一年》是约翰 托兰*一部书写一战历史的作品,在其作品谱系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全书将视野聚焦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战争形势变化,再现了*次世界大战终结前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作者以*次世界大战的*后一年,即1918年,发生的战事和一战参战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为主要线索,讲述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如何在战局僵持的情况下扭转战局,*终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历史事件。作者为此书采访了上百位一战亲历者并查阅了大量一战历史资料,生动还原了上到国家首相下到普通士兵等人在*次世界大战的*后一年中的经历,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展现了当时一战结束前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佛罗伦萨宁肯化成灰,也不愿受美第奇家族的统治。 美第奇家族本身颇具传奇色彩,出身于佛罗伦萨平民,之后开始经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控制着整个欧洲金融,而且以商人身份掌管着佛罗伦萨共和国。此外,这个家族还产生过三位罗马教皇、两位法国皇后。 15 世纪,在建立了欧洲强大的银行之后,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权力,同时也将佛罗伦萨的文化发展至。米开朗琪罗、多纳泰罗、弗拉 安杰利科都是受他们资助的艺术家,后来的家族成员还长期资助着伽利略的科学研究。 富有的银行家,睿智的政治家,慷慨的艺术赞助人,显赫的大公爵 传统上美第奇家族的故事都这样讲述。这个家族统治了佛罗伦萨200 年之久,被认为是杰出的统治者和文艺复兴的缔造者。 然而,本书并没有试图对美第奇家族
本书为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传记。亨利八世(1491 1547)是都铎王朝第二任君主,在位近四十年,给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带来巨大变化,被称为现代英国的奠基人。从脱离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到处决了两位王后的六次婚姻,从搅动欧洲局势到打造庞大海军,亨利八世的一生充满了谜团和戏剧性。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全方面再现了一位以反复多变著称的君主的一生,生动展示了英国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乃至整个欧洲和世界的走向,如何随着这位君主的喜怒而变化、摆动。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作为一部展示欧洲1618年至1918年这一时期的通俗军事战争史图书,精美军事地图是这本书的亮点, 左图右史 式阅读也使读者通过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战争走向的脉络,并引起深切的思索。全书配有翔实、精美的战争地图和图表,作者换种角度重述欧洲这300年的军事史和战争史,全新演绎欧洲300年的战争史诗,对于读者从军事历史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了解欧洲各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精美图典还原欧洲历史,完整再现三百年群雄争霸。
本书堪称一项 思想实验 。作者通过考察23位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关于国家和文明兴衰的研究,提炼出12个足以影响文明兴衰的驱动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回顾和反思了三千年的犹太历史。本书打破学科边界,广泛涉及经济学、遗传学、人口学、宗教学、环境政策等方面,通过犹太历史与文明兴衰理论的互鉴,展望犹太民族的未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作者认为文明兴衰必须放入全球背景中考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未来全球政治和文化的重新调整中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本书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卢浮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每年都会吸引数千万的游客,举世瞩目。 卢浮宫非一日建成。 从初的城防城堡、王宫宫殿到世界一流博物馆,这中间经历了800载的悠悠岁月。 《卢浮宫全史》是一部建筑史,始于腓力 奥古斯都时期,昔日城堡遗址的重见天日揭开了卢浮宫的历史序幕;是一部装饰艺术史,这座王室宫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各种修建、改造、修葺,后经过当代艺术家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卢浮宫;是一段政治史,宫墙内外,阴谋与流血、革命与凯旋在这里轮番上演;后,是一段收藏史,它追溯了五个世纪以来从古埃及的文物到近现代绘画大师的杰作数十万藏品的踪迹 卢浮宫囊括了成千上万的艺术瑰宝,令其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殿堂。 这本浩瀚详尽的《卢浮宫全史》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 普瓦松的匠心之作,被誉为 一部与卢浮宫齐名的全史
本书考察了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订以来,英国与法国和普鲁士德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一份及时而又富有远见的研究。作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从这三国之间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联中演变而来的;随着战争的破坏性逐渐增强,经济期待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开始拼命地想要自己存活下来。然而,这三个国家很少同时处于和睦关系之中。 虽然整个欧洲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共同体,但其实不同的文化独特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欧洲各国的结合,所以欧洲整合始终如梦。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脱欧是可预见也可控的。毕竟,这些根源为圣罗马帝国的联邦间血脉太紧密了,所以欧盟依然是由二十七的国家组成的强大机构。英国脱欧后,将在欧盟外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作者看到的是这样的 保持距离 ,将凸显欧洲中心的实用主义和历史稳定性。
这是一本全方位讲述文艺复兴历史的书。文艺复兴是14 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想。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故而得名。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它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书中阐释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缘起、过程和它深远的影响,并从艺术与建筑、科学与医学、航海与发现、文学与音乐、政治与宗教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文艺复兴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达 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马基雅维利 对于各个领域的突出人物,本书也做了简洁的论述,条理清晰,细节生动,具备很好的可读性。 书中有大量精美插图,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文艺复兴时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方悄然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在枪炮静默之下,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作为苏联最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第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叶利钦有仇必报,政变者各怀鬼胎……透过亲历者的叙述,切尔诺贝利、东欧剧变、八月政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模糊的名词或符号,而成为了生动的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物。 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大国欲坠的势头,铺展开一张角力的大网,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苏联的最后岁月。最终,这个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它几度挣扎着浮出水面,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是一次对大英帝国历史的全景展示。时间跨度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一直至20世纪晚期。书的靠前部分,作者盛赞早期冒险家为英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一代代移殖民的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为维持其霸业,与诸帝国争霸的故事,很终以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开创不列颠的百年霸权。第三部分讲述的是19世纪英帝国鼎盛时期,直至靠前次世界大战的来临。第四部分叙述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英帝国衰落的
《毁灭与重塑:20世纪的欧洲》是一部关于20世纪欧洲的简明史。本书在充分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经济转型、经济大萧条、战后欧洲发展、欧盟的持续变革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从科学、艺术、文学成就的视角观察了20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以及日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在文化危机和史无前例的科技进步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强调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行为和过程,不仅包括对公共事件的记录,还包括更深层次的、通常是无声的思想和新技术的社会变革过程。 正如作者罗兰 N. 斯特龙伯格所说, 20世纪的历史从数量上看比以往所有历史的总和还要多 ,书写 20 世纪的欧洲也很难想象会把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大萧条等排除在外。作者在书写本书时仍然着重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但特别注意到了历史事件背后与政府、普通人的作用力和
《希腊世界》是牛津大学古典学名师西蒙霍恩布洛尔的代表作。本书记述了自波斯王薛西斯入侵希腊失败到亚历山大大帝之死这段时期内,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战争。书中前半部分按地域详细描叙了希腊古典时代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政策;后半部分则把整个希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记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科林斯战争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动及其给希腊世界带来的影响。作者除了广泛征引原始文献和学者的研究著作以外,还大量引用了钱币、考古和古代铭文作为证据。本书由于资料翔实、观点颇富新见,自出版后就被史学界视为研究希腊古典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力作,三十年来多次修订增补后再版。中文本即译自最新修订的第四版。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是德国19世纪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的部著作,所反映的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拉丁与日耳曼各民族的历史。作者兰克详细地论述了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以及各国统治者之间的勾心斗角,作者的目的是力图找出从“民族大迁徙”时期开始拉丁和日耳曼民族的统一性。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警示未来。在本书中,兰克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之间的战争,以及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德国民众在二战中的生存状况比战前要好得多,他们把纳粹主义视为未来的生活方式。希特勒知道:“当最穷的人成为德国最忠实的子民,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因此他用社会福利贿赂了整个德意志民族——以被抢劫了的犹太人和被占领地区的其他民族为代价。 谁若是不愿谈论数百万普通德国民众在二战中获得的利益,他就没有资格谈论纳粹主义与大屠杀。
本书系“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中的一种,西方史学名著。也是一部巨著,共5卷,运用大量一手史料乃至亲历的历史,以独特的史识,雄奇的笔法,撰写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1848年革命近半个世纪的德意志史。本书是五卷本巨著中的 卷,记述了帝国的覆灭及其影响。 本书是史学名著,也是一部独特的德国史,因为作者是其撰写的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由于19世纪德意志德国覆灭后处于分裂状态,因而作者作为爱国者在这部历史中始终呈现民族主义的立场,这也是其饱受诟病之处。但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在历史学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因而直至 其学术价值依然存在。译者是西方史专业学者,虽从英译本译出,但译文流畅准确,仍可谓是一个好译本。
本书是英国最著名的史书之一,也是中世纪早期西欧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是记载公元前50年至公元1154年英国历史的唯一史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学价值。该书的编写肇始于公元9世纪末,材料来源多种多样,以编年体写成。原书以古英语写作,中译本根据最权威的《英国历史文献》现代英语译本译出。 读者对象:供高校历史系师生及历史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
《话说西方》纵览古今,气势恢弘,展现西方历史的风云,描摹西方文化的变迁:流动的历史,深缓而又跳跃;机智的哲学,明白而又活泼;多彩的文学,灿烂而又辉煌;多姿的艺术,美妙而又鲜活;自然的地理,百态而又神奇。无论是历史、文学和艺术,还是哲学和科学;无论是令人高山仰止、叹为观止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还是现代的西方文明,在这里,历史的激荡,哲学的睿智,文学的意象,艺术的美感,科学的真谛,作者的讲述均能做到丝丝入扣,娓娓道来,在思索与描摹的求真之中,在时代与篇章的交织之中,在历史与地理的时空之中,展现了一幅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宏伟画卷。 本书为《话说西方》丛书第三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