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本书以传统文献结合新近考古发掘证据,既有传统古籍整理考释训诂研究,亦有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的重新开掘新航道。
本书约20万字,黑白图片约50幅,是一个非有名考古学家一生考古生活的记录(自1956年参加工作至2016年退休),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当地人的交往,以及同事间真挚的情谊,时代的遗痕从零碎、片段的记录中隐约可见。本书以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描述了20世纪50至9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学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样貌,“是从个人角度记录的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有名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语),具有样本的意义和典型性。
《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收录了《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我国相关文物保护法例,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历史人文资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一方面展示了“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课题组的初步成果和研究取向,另一方面也为文物保护事业和文化遗产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工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从古代到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应该是文化的进步。
《北京段考古发掘报告集》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段考古发掘报告的号,发掘地点主要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包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9月,对工程范围内10处遗址或墓葬区的发掘成果。共发现墓葬100座,古代窑址6处,时代有春秋战国、两汉、北魏、唐、辽金、明清。其中丁家洼遗址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发现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为研究燕文化的分布地域提供了新资料。岩上墓葬区发现战国、西汉、东汉、北魏和明清时期的墓葬,时代跨度大,为研究北京这一时期的葬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北京段考古发掘报告集》适合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少有人触及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占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古代农业的种类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2018年12月11-12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中国观察——文物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继”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见《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之后,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课题召开的第二次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中国观察: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收录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个方面。论文主要围绕文物的价值认知、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文物财政制度、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播和普及教育、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现状、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相关企业现状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讨,共同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出谋划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文化圈,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这本读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胶东文物、描绘烟台历史的平台。本书编者将大量考古发现取其重点,在众多出土文物中选其精粹,凝练成一个个历史或文物的专题,以物载事,以事说史,并加以轻松而又略事渲染的笔调,犹如在讲述一段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略烟台历史的亮丽风采。该书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可以是历史信息和文物资料;对学校师生来说,它可以是乡土教材和文物图典;对管理部门和来说,它可以是运筹决策的历史之鉴;对芸芸大众来说,它至少也是可供清赏雅玩的历史艺术画廊。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五莲地域古今文物状况、近现代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轨迹。本书共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碑碣与石刻、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现代建筑、馆藏文物选萃、古文献资料、文博事业、学术研究,共10章,41节。采用的学术文章系作者原稿。碑碣、石刻上无法辨认的字用“□”标出。
本书系2005年5月《金沙: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一书的修订版。该书图文并茂,内容分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出土文物概论、出土文物介绍等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