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为配合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展览而编纂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聚集20余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150件重要的铜鼎资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鼎的形制的演变、鼎与国家政权关系、鼎的文化属性三个层次主题内容,以揭示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元青花鉴识指南》采用了大量真切、清晰的大幅面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至正型元青花(样本)”进行了详细赏析。文中不仅对元青花器物的整体形制和图案纹饰进行了艺术鉴赏,更对图案纹饰、进口青花料显色特征、当时制瓷工艺、制瓷材质特征进行了显微放大,由整体到细微,层次鲜明地将元青花的绘画、文笔风格以及青花料的呈色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具体详细,叙述深入浅出。 《元青花鉴识指南》还介绍了元青花的产生、成熟发展以及遭遇劫难的方方面面,解密了元青花被大多数人认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谜团;也以鲜明的观点阐明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也对当前文物鉴定中某些片面地用科学仪器的“检测数据”来定论元青花真伪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本稿专门研究日本铜镜中最重要的门类:蓬莱纹铜镜。对其背后的长寿文化理念进行追踪蹑迹,试图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的重要层面。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更能促使中、日两国国民的“文化自觉”,对当下中日关系的深入发展不无小补。这也是本稿的积极意义之一。缺点是作者对这一重要的文化交流现象的肌理、精髓挖掘尚嫌不够。鉴于此类稿件前所少有,特建议出版。
这里所说的装饰品仅限于人体身上戴的、挂的、套的、插的、坠的以及在衣服上穿缀的等等,总之是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是指一般性的装饰品,比如房屋里的或作摆设的装饰品就不包括在内。日本人叫做装身具可能更确切一些。人类天生有爱美之心,所以从很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一两万年)起,就开始用美丽的贝珠等挂在颈上或戴在头上。其中有些除了觉得美丽以外,还可能有护身符的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装饰品的种类、材质和加工技术不断有所发展,装饰品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传统,这使得装饰品的研究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而为广大公众所关注。
马承源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青铜器鉴定、研究专家。本书收录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
五位馆长亲自撰写导言,引领读者一览黄金文物之美五篇重量级学术论文,描绘出中国金器发展的辉煌画卷收录金器大展全部顶级黄金文物300余件,高清图片近400张!从商代到清朝,上下数千年,中国的黄金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独树一帜。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大唐的勃勃生机,宋元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精致浓艳,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的黄金工艺 品诠释着不朽的黄金文化,铭刻着中国的记忆,承载着传统的智慧,携带着中华文化遗传
《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可视作《皖南商周青铜器》图录的姊妹篇。2006年该图录出版后,受到文物考古界的关注,针对皖南青铜器的研究有计划地展开。在研究体例上,考虑到皖南青铜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从器类、纹饰、铸造、文化属性等几个方面展开,由不同学者分别撰写。基本上将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囊括在内。书稿是国家社科项目《皖南商周青铜器整理与研究》(05BKG003)的结项成果,是近十年间有关皖南青铜器的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是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八·五”、“九·五”重点课题,也是山东文博界“九·五”重点课题之一。 本书是山东省博物馆为抢救、保护山东金文资料,穷十余年之功编纂而成,主体由拓本目录,拓本、参考文献三部分构成,共收录山东地区商至汉代铜器铭文拓片1021幅(包括部分前人铭文摹本),在拓片下详列出每件铭文的时代、流传经过、现藏地,拓片来源、释文、参考文献、备注等信息,对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级书法篆刻艺术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位馆长亲自撰写导言,引领读者一览黄金文物之美五篇重量级学术论文,描绘出中国金器发展的辉煌画卷收录金器大展全部顶级黄金文物300余件,高清图片近400张!从商代到清朝,上下数千年,中国的黄金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独树一帜。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大唐的勃勃生机,宋元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精致浓艳,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的黄金工艺 品诠释着不朽的黄金文化,铭刻着中国的记忆,承载着传统的智慧,携带着中华文化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