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铸华章:宝鸡眉县杨家村单氏青铜器窖藏》详细介绍了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这是21世纪初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了全面反映杨家村出土青铜器的整体情况,书中还收录了1955年、1972年、1985年出土于李家村和杨家村的青铜器,对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所说的装饰品仅限于人体身上戴的、挂的、套的、插的、坠的以及在衣服上穿缀的等等,总之是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是指一般性的装饰品,比如房屋里的或作摆设的装饰品就不包括在内。日本人叫做装身具可能更确切一些。人类天生有爱美之心,所以从很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一两万年)起,就开始用美丽的贝珠等挂在颈上或戴在头上。其中有些除了觉得美丽以外,还可能有护身符的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装饰品的种类、材质和加工技术不断有所发展,装饰品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传统,这使得装饰品的研究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而为广大公众所关注。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为配合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展览而编纂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聚集20余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150件重要的铜鼎资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鼎的形制的演变、鼎与国家政权关系、鼎的文化属性三个层次主题内容,以揭示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元青花鉴识指南》采用了大量真切、清晰的大幅面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至正型元青花(样本)”进行了详细赏析。文中不仅对元青花器物的整体形制和图案纹饰进行了艺术鉴赏,更对图案纹饰、进口青花料显色特征、当时制瓷工艺、制瓷材质特征进行了显微放大,由整体到细微,层次鲜明地将元青花的绘画、文笔风格以及青花料的呈色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具体详细,叙述深入浅出。 《元青花鉴识指南》还介绍了元青花的产生、成熟发展以及遭遇劫难的方方面面,解密了元青花被大多数人认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谜团;也以鲜明的观点阐明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也对当前文物鉴定中某些片面地用科学仪器的“检测数据”来定论元青花真伪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礼器是为重要、铸造工艺也是为复杂。本书在梳理、归纳、总结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与铸铜遗物对照,复原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铸型的设计与制作兼及铭文和花纹的制作、铸型的焙烧与装配、合金的熔炼与配制、铸后加工等各个环节,探讨了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技术来源及演进路径,初步探索了殷墟青铜冶铸业的工匠身份和组织管理及祭祀礼仪等问题。
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礼器是为重要、铸造工艺也是为复杂。本书在梳理、归纳、总结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与铸铜遗物对照,复原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铸型的设计与制作兼及铭文和花纹的制作、铸型的焙烧与装配、合金的熔炼与配制、铸后加工等各个环节,探讨了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技术来源及演进路径,初步探索了殷墟青铜冶铸业的工匠身份和组织管理及祭祀礼仪等问题。
本书是山西博物院科技保护中心对山西博物院院藏东周青铜器的修复研究。山西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精美、珍贵的东周青铜器,但因为青铜器时代久远,这些青铜器自出土后病害不断发展,急需修复保护。本书既是对这些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研究。
該書對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銅器銘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氣運用考古學方法將零散的資料系統化,以斷代分期為先導,確立了明確的時空框架,使立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選題涉及層面多,討論了相應時間段中銘文的字形字體、語法及商代的族氏、職官、諸婦、諸子的金文稱謂所反映的商代社會結構、宗法制度、族氏關係、方國地理等問題,有綜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獨到的新見。如中商器銘的甄別、複合族氏之宗氏與支族的辨識、諸婦稱謂中父族與夫族名號的區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語言學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準與思辨能力。此書是對商代金文綜合研究上做出努力與貢獻的成功嘗試,是部全面總結並推進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的高品質學術專著。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是对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时代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部学术专著。作者以早期文明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云南和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两地的古代社会结构也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到酋邦制国家再到封建王朝郡县的过程。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最主要的一个尝试是将中国云南及越南青铜时代的各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及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各文化类型的特征、年代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为配合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展览而编纂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聚集20余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150件重要的铜鼎资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鼎的形制的演变、鼎与国家政权关系、鼎的文化属性三个层次主题内容,以揭示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马承源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青铜器鉴定、研究专家。本书收录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
本稿专门研究日本铜镜中最重要的门类:蓬莱纹铜镜。对其背后的长寿文化理念进行追踪蹑迹,试图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的重要层面。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更能促使中、日两国国民的“文化自觉”,对当下中日关系的深入发展不无小补。这也是本稿的积极意义之一。缺点是作者对这一重要的文化交流现象的肌理、精髓挖掘尚嫌不够。鉴于此类稿件前所少有,特建议出版。
唐兰教授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仓猝去世,公子复年同志遵从故宫博物院之决定整理遗稿,分门别类,以便出版。现选择四十五篇,编为一册,名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以飨读者,非唐兰先生金文著述之全集也。 先生忙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迹的论述,闻所撰论文甚富,惜余多未见,不久即永别矣。余颇欲撰先生年谱,许多材料找不到,大约皆先生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事,故迟未着笔,当俟遗书或全集出版之时为之。 本集凡收文四十五篇,乃选集,亦有非专论金文者,社会既有此需要亦可过而存之,以应时需,诚胜事也。先生开始考释金文在三十年代,初极认真,曾自谓以孙诒让为榜样,检查成绩,实过之而无不及。晚年涉猎既广,注目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诸问题,各有撰述,遂不专心于金文,所论不免有随文敷衍之嫌者。然先生毕生精心之作,则非他人所
本书突破以往仅包涵三代内容的青铜器类书籍,选取了262件(套)器物,涵盖酒器、食器、兵器、乐器等诸多器类,全面展示了自商至清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概况。 本书所收青铜器均为故宫博物院现藏品中有代表性者。
本书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在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的考古报告。这是迄今嫩江下游规模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堆积厚,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遗址可划分为四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期为夏至早商时期的小拉哈文化;第二期为年代相当于晚商时期的白金宝二期文化;第三期属于白金宝文化;第四期是晚于白金宝文化的汉书二期文化。其中、二期文化遗存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以往考古工作的空白,由此确立了松嫩平原夏至战国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编年体系。本书附插图181幅,彩色图版10幅,黑白图版106幅。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以及边疆史地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精)》(作者李天虹)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