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辞典》选收云冈石窟各类词条2320个,计80万字,随文插图575幅。收词内容:云冈石窟的历史、地理、地质、规模、建筑、佛教、碑铭、艺术、图像、图案、装饰,以及石窟的保护科研、调查记录、考古研究、考察访问、文献记载及其与石窟关联的其他历史状态、考古发现等。 《云冈石窟辞典》按云冈的寺院洞窟、历史、佛教、窟龛形制、佛教造像、佛经故事、装饰图案、音乐舞蹈、石窟附属、石窟关联、碑文铭记、保护管理、考古文论、历史人物、考察访问,词赋15大类编排,词条先后按笔画排序。书末附词目笔画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
《山东汉画像石汇编》是以作者珍藏的《中国汉画像全集》初编、二编为底本,汇集其全部拓片及绝大部分线描图稿,并基于编校、排版、印制技术的进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略作调整,力求还原此一重要汉画像石研究资料之原貌,上溯中华文明传承之脉络,以飨读者。
本书收集了运城市盐湖区现存古今碑刻,对研究关公及盐湖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最初碑的用途并非为了刻字,而是实用。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代石刻浩繁香萃,资源十分丰富。很多年来,适一资源一直处于散落、荒弃状态,未能有效保护和利用。三晋文化研究会发起编纂的《三晋石刻大全》,是一项具有存史和抢救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区域范围和收录整理规模上,堪称空前。 寿阳地处山西中部,隶属晋中,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建置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当时晋国设马首邑,西晋太康中置县。人文渊薮世续绵长,历史底蕴深厚丰富。《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在晋中市的率先出版,得益于2007年原寿阳县委书记史景怡主编的《寿阳碑碣》。《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在《寿阳碑碣》之基础上,适当增删石刻数据,共收录石刻八百余通(方),从东魏始,历唐、宋、元、明、清,截止年代为公元2006年;种类包括碑碣、摩崖、
《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收录宁波一地唐代至元代碑碣墓志拓片共二百六十六种,基本以时代为序排列。每篇碑文均有“附记”,内容涉及说明碑刻的尺寸、形制、保存地点及状况等,介绍碑文的行格书体和艺术特点,以及撰文、书丹、篆(题)额者;对残缺碑石的缺失字,则参考相关方志、文集、家谱等加以补出。所收碑碣墓志极具文献价值,不仅可弥补史书之缺罅,也是研究宁波乃至浙江之风俗和人物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