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共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17篇,论文1篇。丹江口库区是长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过渡地带,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时代文化遗存。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作为湖北丹江口库区部考古报告集,将为该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可供考古、历史学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永受嘉福 陕西古代帝王陵墓/考古陕西》以考古、文献资料为基础对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做以介绍。对于那些以讹传讹的陵墓按照新考古成果和认识予以介绍,如传说的周王陵实为战国秦陵园,则列入秦公王陵;对于似是而非的陵墓暂不予介绍,如延川县的赫连勃勃嘉平陵;有些帝王陵墓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确认,对原误传的陵墓同样不予介绍,如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已经发掘并确认,对于武功县的隋炀帝陵则不介绍。另外,有些陵墓的主人生前虽未做过帝王,但却是按照帝王陵墓规格修建的,这类墓葬规模大,设施复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永受嘉福 陕西古代帝王陵墓/考古陕西》一并做以介绍,如汉太上皇万年陵、汉薄太后南陵、前赵永垣陵、北周文帝成陵、唐顺陵等。
本书通过历史资料探讨了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对南方宋墓的群体差异、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断代方法以及宋代厚丧薄葬、葬俗迁徙、墓葬防护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总结了宋金时期南北方墓葬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讨论了汉人葬俗对金代女真贵族的影响;对南方宋墓与前后时期墓葬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本书所收文章,是我在1977年至1992年间完成的,是我的早期著作。时间虽过去十三年,但书中的不少基本观点,已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是可以立足的。例如,关于“妇好”姓氏问题,文章指出,“妇好”非“子”姓,“妇好”乃“子方”之女;关于殷人姓氏问题,文章指出,殷人非“子”姓,而是“妃”姓。殷人姓氏问题,在1991年出土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再次得到了证实,已成定案。”关于殷代金文中的“亚”形问题,文章指出“亚”是一种武职官名,担任这一职官的通常是诸侯。尽管目前学界对“亚”字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对铭文族徽中的“亚”形,认为是代表武职官名,渐成共识。再如铭文族徽中的“戈”字,文章指出是代表夏部遣民后裔氏族,这也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可。所有这些,都使笔者感到欣慰。
本书系统报道了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考古发掘和周边遗址考古调查成果,并对豫东考古70多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与综合研究。全书分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包括《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发掘报告》和《牛牧岗遗址周边区域考古调查报告》两部分,为研究豫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及社会面貌提供了新的、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下篇是对全面了解、认识和深入研究豫东考古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