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为故宫博物院展览“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配套展览图录。《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以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和明清时期仿汝窑(釉)瓷器为主,辅以汝窑遗址历年考古发掘所得瓷片和修复品、窑具及从其他博物馆和文博单位商借的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品,以求较全面反映传世和出土汝窑瓷器及明清仿汝窑(釉)瓷器的面貌。
《陶器生产、聚落形态与社会变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共包括八章:分别有,绪论,社公进化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和社会复杂化的发展,古城东关仰韶早期:部落社会的陶器生的,古城东关庙沟二期:酋邦社会里的陶器生产,古城南关二里头和二里岗期:国家社会了陶器生产以及结语。
从20世纪50年代,经各地考古学家、文物工作者,特别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几代人的努力,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终被发现,使数百年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经过六次考古发掘(最后一次于2000年6~12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开挖探方19个,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出窑炉15座、作坊2座、澄泥池1个、澄滤池2个、陶瓮10个、大口缸4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关系资料和一批典型的天青釉御用汝瓷片及窑具实物,终于揭开了宋代汝窑的神秘面纱。 本书对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残瓷进行修复还原,为汝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另外对汝窑的原料、窑具、模具、残片、煅烧工艺、对后来官窑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详细介绍。本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汝窑的著作。
《北京元代史迹图志》主要内容简介:北京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了一条人类文明闪光带的景观,而从人类聚居点到重镇,从陪都到都城的每个节点,则是这条闪光带的光源聚焦处。不论是原始人类的聚居地,还是偏北的方国都城,再到军事重镇,然后发展为都城的漫长的历程,都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细观北京历史,我们则能发现不论是她的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是从整个中国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元代的大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北京最重要的闪光点之一。
天津博物馆收藏明清青花瓷数量众多,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官窑民窑器物均有收藏,皆成体系,为本馆藏品特色之一。本展览共展示文物精品250余件,挑选其中100件文物入选《青蓝雅静(馆藏明清青花瓷器陈列)》。高英爽主编的《青蓝雅静(馆藏明清青花瓷器陈列)》里这100件既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又尽量兼顾了本馆没有出版过的新面孔,让我们能漫步于高雅的青花瓷中,细细地去品读,领略其中的魅力与内涵,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发现古窑址近二千处,从而构成了上起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东方陶瓷热”不断升温的,研究、喜爱浙江古代瓷器的人与日俱增。然而,无论从历史研究、科学借鉴还是艺术欣赏的角度,正确推断瓷器的年代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的瓷器,以及刻有年号的瓷器,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断代的依据和科学鉴定的标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一本系统、可靠、可资参考的浙江古代纪年瓷图录,使得研究和鉴赏浙江古代瓷器者颇感不便。有鉴于此,本馆决定编辑这本《浙江纪年瓷》图
从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福建釉下彩瓷的生产及外销;从碗礁一号沉船看闽江水路的瓷器外销;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纹饰赏析;我国水下考古中所见的龙泉青瓷;从南海一号看中国瓷器的外销与影响;越南海域沉船出水的中国古陶瓷;唐青花的兴衰、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唐代外销白釉绿彩瓷之谜等等。
中国瓷器是可以和发明相媲美的又一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中国瓷器集造型、书法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代中国的象征。苏州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开始于解放初期,当时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借地利之便收集了大量瓷器珍品。经过我馆几代人几十余年不懈的努力,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襄助,筚路蓝缕,涓滴不弃,目前瓷器类藏品已达3000余件组。慨而言之,馆藏瓷器有如下特点:1.时代齐全,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民国时期的瓷器,均有收藏(唐以前瓷器均为出土品,另集出版);2.南方窑口产品相对齐全,有如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石湾窑、德化窑等;3.官窑器多,并且集中在中国制瓷业最为发达的时期,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清代康雍乾三朝;4.品种繁多,造型丰富。从用途上讲,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