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是清末道光年间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思想,又以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手法,揭示封建主义的腐败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更法,宣传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掀开了近代思想史新的一页。本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龚自珍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伦理和言语学思想,评论了龚自珍的诗、词、散文创作,充分肯定了龚自珍在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指出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凝聚了作者对龚自珍多年研究的心得,反映了国内龚自珍研究的现有水平。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 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致良知的渐修进路。同时
这本书包含了五篇演讲稿,编排上比较完整,篇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第2篇是《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3篇是数理读经,第4篇讲英文读经,第5篇讲成人读经。书名用第二篇演讲稿的名字“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作者从胎教讲起,那意思就是,早期接受(婴儿与小童)是储存灌输涵养型的,要避免理解型的,不要要求他懂,避免以大人的接受过程进行儿童教育。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幼儿、少儿期,反复阅读一个东西,就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反复阅读什么呢?作者认为应该读经典,即“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此原理指导下,还讨论了数理读经、英文读经、成人读经,可谓作了全盘规划。
《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特点:一是突出区域整体推进。南岸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不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它是区域学校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一项课程建设活动。《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重点阐述区域以学校课程规划编制撬动并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实践策略、行动方案、推进机制,在同类书籍中,属于前沿的探索。二是注重问题分析与突破。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编制时,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与困惑,如何寻求理论支撑和突破的策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系统地梳理,并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实践探索。《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深入并系统地剖析学校在课程规划编制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以学校实践案例为支撑,探索问题突破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具有较强的实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梅贻琦自述》分早期之发展计划、抗战时期之清华、复员前后之清华、见解与主张四编,内容包括:清华发展计划、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就职演说、大学的意义及学校之方针、教授的责任等。
内容简介
《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特点:一是突出区域整体推进。南岸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不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它是区域学校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一项课程建设活动。《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重点阐述区域以学校课程规划编制撬动并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实践策略、行动方案、推进机制,在同类书籍中,属于前沿的探索。二是注重问题分析与突破。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编制时,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与困惑,如何寻求理论支撑和突破的策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系统地梳理,并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实践探索。《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深入并系统地剖析学校在课程规划编制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以学校实践案例为支撑,探索问题突破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具有较强的实
《陶行知传》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为全面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传记。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于1917年夏天从美国留学归国至19146年7月26日逝世的近30年间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阅读《陶行知传》,可以让读者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洗礼。 同时作者通过陶行知与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蔡元培、蒋介石、宋美龄、甘地、泰戈尔、杜威等时代风云人物的交往活动,为我们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的宏伟时代画
让-保罗·萨特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激励和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法国乃至全世界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存在主义是20世纪代表性的哲学思潮,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才形成的。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造就。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本书由国内研究法国哲学的学者关群德等翻译,北京大学杜小真教授作序介绍。本书翻译文字考究,简练中肯,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存在主义提供了可靠的阅读文本。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可谓中国新文化“古典时期”的一个范本。他对新文化的构想包括:解构儒学意识形态,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融会东西的文化观,以美育代宗教。这些思想带有浓厚的现代性和进步性色彩。这些思想的来源为其中西兼备的学识和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在同时代的思想家中,蔡元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包容性和中和性。欧阳哲生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以反映蔡元培的教育、中西文化观和学术思想为主,所收文章、著作按写作、出版时序排列,大体展现了蔡元培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思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