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少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回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当周恩来总理提出希望李政道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讲学时,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不被
在《我生命里的光》这本自传里,中村修二分享了他的传奇经历:他出生于日本一个小渔村的普通家庭。25岁毕业于日本一所三流大学,就职于穷乡僻壤的小企业。45岁“裸辞”,从日本“技术民工”变为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领军人物。50岁因专利诉讼案获得8.4亿日元补偿,成为被载入史册的全球经典案例。6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拥有亿万资产,研究成果改变了21世纪,造福了全世界。
本书是20世纪著名数学家理查德·库朗(1888-1972)的传记。库朗生于德国,有着非凡的数学天赋。他青年时代求学于当时世界的数学中心格廷根,师从数学大师F.克莱因和D.希尔伯特。在领导建立格廷根的数学研究所时,他出众的组织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当种族歧视在纳粹德国横行肆虐时,身为犹太人的库朗被迫举家迁往美国。经过库朗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原来数学研究力量薄弱的纽约一跃而为全美应用数学研究的中心,又一幢崭新的数学研究所在纽约拔地而起。本书生动地再现了库朗集数学家、教育家和管理者于一身的科研生涯,真实地记录了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波三折的人生道路。读完本书,人们得以了解这位贡献卓著的数学家隐藏在数学公式后的生活概貌。
本书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周光召先生在理论物理、核武器及科技管理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上述工作中所充分体现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本书适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及青少年阅读。
由于朱载堉被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一位的数学与音乐理论家”,他作为科学家的进步性得到了高度肯定。这样一种身份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局限了研究者的观察和研究角度,致使朱载堉诸多恢复乐教的工作只被简单视为他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或者朱载堉作为“百科全书式”人物知识广博的表现,而其真实的目的却被遮蔽了。甚至他对于儒家传统经典的坚守也被看成是他为了包装其科学创新而采取的策略,或顶多是对传统的一种妥协。然而,《朱载堉与儒家乐教:礼乐余响》笔者刘芊认为,朱载堉恢复乐教的努力是真实的,而且是其一生不懈追求的主要目标。只有从儒家乐教的角度来认识朱载堉的行为主张,才能对其包括律学研究在内的全部活动有一个一致性的认识,也才能理解其求新求实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张力。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选自黄昆先生的科学论文,黄昆先生在晶格动力学理论、多声子无辐射跃迁和光跃迁理论、极性晶体中晶格振动长波唯物方程、多声子无辐射跃迁和光跃迁理论、极性晶体中晶格振动长波唯象方程、声子与电磁场耦合形的元激发——polariton、稀固溶体的X射线漫散射理论以及二维体系光学电子模式理论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凝聚态物理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第二部分选登了黄昆先生所作过的一部分学术报告和科普报告。第三部分选登了黄昆的自述文章和治学的经验之谈,黄昆先生研究和教学近六十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风格,他善于用简明模型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发展新的理论。
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1844—1906),标志着物理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转折。本书记录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个性及其科学和哲学成就,详尽描述了他丰富而极具悲剧性的生活(他于62岁时自杀身亡)。本书主要在19世纪下半叶的背景中讨论他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是宏观物体存在一个微观的、原子的结构基础这一学说的主要创立者,该学说深深影响了普朗克的光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对现代物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是一本以叶企孙的成长历程、治学经验、创业经过和半世坎坷为主线,以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为主要活动舞台,贯穿着吴有训、梅贻琦、翁文灏、顾毓、赵忠尧、萨本栋、李书华、竺可桢、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黄子卿、熊庆来、杨武之、严济慈等一批留学回国的元老,培养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王竹溪、钱三强、程开甲、彭桓武、王大珩、钱伟长、秦馨菱、戴振铎、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院士和“两弹一星”功臣及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的全过程。本书用翔实史料证明,没有这个科学家群体,我国的综合国力将难以想象。这些人多数已不在人世,有些已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的教育思想、成才经验都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本书还就因为受到“熊大缜冤案”的牵连而使叶企孙蒙受不白之冤的历史事实作了澄清,此外还涉及严
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少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回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当周恩来总理提出希望李政道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讲学时,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不被大多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