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扁平插画因简洁明确、表意性强等特点而流行。本书首先介绍了扁平插画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绘制扁平插画的常用软件;然后通过一幅作品分享了从构思、绘制草图、绘制矢量稿、添加颜色到添加噪点肌理的完整创作过程;接着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男性、女性、老人与小孩等不同类型人物的绘制方法,以及植物、动物、物品等辅助元素的绘制方法;后通过两个案例介绍了场景的绘制方法。本书不注重软件操作,而着重讲解如何构思,如何寻找素材,以及如何创作,希望读者在学习后能够触类旁通,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本书适合设计专业和插画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已经从业的插画师学习与提高。
今年是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为了缅怀和追忆这位见证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全过程老人的生前多彩而传奇的历史往事,罗公生前故旧亲朋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撰写了近百篇极具价值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文化、文物、古建等学界名流,他们集中追忆了与罗公交往的诸多感人往事,其中不乏窥见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舒乙主编的《罗哲文纪念文集》能囊括如此高质量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讲述了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与思想》选编了他本人近年来所发表的演讲、相关建筑评论家的评论,使大家能对福斯特的建筑创作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福斯特的建筑作品,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了福斯特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 《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与思想》适合于建筑设计工作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阅读。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 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精神,是做人的灵魂。梁思成夫妇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尊敬,人格的魅力最为重要。他们真诚无邪,爱国敬业,忘我奋斗,追求新知,从不屈从于权力、的压力,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知、真理,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风骨。
这套建筑师个人专辑之所以冠名为“前卫”,并非为追求时髦。其用意无非是想要强调在这一批建筑师的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或多或少的“敢为人先”或“走在前面”的气质而已。 既有建筑师本人的观点(论文、访谈或评介),又有编年式的作品简介,是这套个人专辑所具有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使读者对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在反复对照中加深理解,这是任何的评论都无法比拟的。 建筑师崔冠英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借韩国经济急速发展的东风,设计了大量多样化、大规模、完成度极高的建筑。他成功设计的个人事务所和国民大学国际教育馆充分说明了这一切,他做的大学教育设施都是一流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立足于环境艺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实用功能,对环境艺术的基础设计理论及实务进行探讨。在图例的选编上既有国内经典的基础课程,又有笔者在美留学期间所学国外基础课程理念的融入;精选出遍布于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有关环境艺术的经典图片或研究案例;同时,并不局限于设计门类的划分,涵盖了环境设计、平面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设计、文案写作与调研、手绘与电脑设计等相关的基础学科,试图以广义的视角来审视基础教学随着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更新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呈现出的延展性,使环境艺术的基础教学以不断更新的设计思维满足当代基础教育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引用了东西方造型艺术中较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及原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本书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厚的艺术感染力量,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以他们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建筑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儒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他们是世界建筑史上十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们被称为“鬼才”,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用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般的人工“风景”,他们各自都开辟了某个建筑流派或成就了建筑艺术上的里程碑式功勋,他们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乔尔恩·伍重,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
人生漫漫,一生所历之物长存不变者几稀,唯有钢筋混凝土坚硬如故,大庇天下俱欢颜。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方说铁塔丑,今日地标傲优选。悉尼剧院扬白帆,朗香教堂妙结构。至刚至坚之物亦至柔。这钢筋铁骨之身的建筑自有柔情,承载着一代建筑大师的豪情与荣耀亦映射其梦想与哀愁。筑梦天下,为天下筑梦。且看世界很好建筑大师身后的故事。 梁振忠、刘超编著的《世界建筑大师那些事儿》精选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建筑大师,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很好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建筑艺术。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一章概述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从建筑围护构件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雨污再利用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建筑中的绿色技术。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四、五章分别分析了不同气候区域、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营建经验。第六章探讨了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语言,提出了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策略。第七、八章则分别论述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建筑人文内涵的原则、理念及实践。
这是,世界上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这是,世界上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为中国当代最其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中国不缺建筑师》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韭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甜。 《中国不缺建筑师》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将山南海北的20位建筑师集于一书,并用文字将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个性、有人味儿,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微建筑》共收录53个微建筑的设计案例,并将微建筑分为公共领域、社区空间、移动式建筑、精简生活、增建空间五大类型。建筑师或艺术家们突破了空间与成本的种种限制,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付诸于实际的建筑形体上。这些设计案都十分简单,部分设计甚至尚在概念的阶段。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事先建构到某种程度,再搬运到现场组合起来的,讲求轻巧、短暂与实用等特性。 到底什么是“微建筑”呢?卢斯 斯拉维德不愿以特定的地板面积来定义,他认为微建筑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筑物,可能提供单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狭隘的空间中执行复杂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单纯”,因为唯有避开繁复的设计,建筑师才能全面掌控,进而提高完美无憾的可能性。 微建筑是位于狭隘空间中,更像艺术品的建筑。往往不含隔间,易于从整体角度切入设计,从草图到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