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论语》 学习《论语》智慧,锻造君子人格,提升孩子文化内涵。通过30张《孔子圣迹图》全景式图文展现孔子一生的生命历程,219个成语典故出处,精良的注解,严谨的译文,真正让孩子走进孔子的世界,感受思想的深邃和活泼。 《图说唐诗》 熟读唐诗,气质如虹,做大美中国人,以图解诗,将无法言传的意境之美,做到目击即到。既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审美的陶冶。 《图说宋词》 熟读宋词,学会文雅,提高孩子审美品味,一首词,一幅古画,将古人的情感、优美的情韵、词中的或婉约或豪放的气氛,一一列于目前,真正图文呼应,逼出境界。 《图说孟子》 仰望《孟子》思想,立弘毅之志,做大丈夫之人,短小精悍的篇章,精良的注解,通俗易懂的译文,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智慧之门。 《图说左传》 细读《春秋左传》,在历史中学会成长,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认为,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仅仅从外在原因诸如满清入主中原等方面来考察,并不能完全把握到其真正原因。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还应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其中最引人注意之处除了曾招致争议的“学术理路”之说外,作者对戴、章二人的心理分析,也非常精彩。事实上毋宁说,“学术理路”一说的得出正有赖于从心理状态的切入。本书写作及印行时间是七十年代中期,而此次印行的则是增订本。增订之处,一是根据新发现的章学诚遗文,补论书中所论章学诚的
本书以我国古代木楼阁为对象,同时仅论及木楼阁建筑技术的某些方面。书中以“累叠式”、“架构式”两种古建建构思维为主线,在释名楼、阁的基础上,探究楼、阁与平坐之关系;比较楼阁与重檐、披檐、副阶之异同;试释“殷人重屋”;研究高台、干栏建筑与楼阁建筑相关之文化、技术渊源。 此外,本书着力诠释建筑史学难点《营造法式》所载之缠柱造、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
据说万历皇帝有忽然得奏,称几个西夷要来进贡,贡物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急于一睹这自鸣钟的模样,这才颁旨命利玛窦进京……早期西学就这样经传教士之手进入了中国,中国的学术、文化也通过他们开始为西方所知。,当我们读《马可·波罗游记》和《利玛窦中国札记》时,会注意到《游记》由一连串故事和夸张的辞藻构成,《札记》则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对中国社会作了深入的观察。也许人们更爱看《游记》,因为它轻松,而《札记》记录了一段灰暗的历史,近代中国正是从这里开始走向衰落……
西辽河地区的考古文化,经过几代考古学家执着地追求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已基本廓清了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序列。本书作者运用大量考古发掘资料,明确指出本地区考古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特别认识到从兴隆洼到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在整个文化发展全局中具有一种明显的强势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率先显现出文明的“曙光”。另外,本书不是独立地研究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而是把本地区文明与中原地区文明、其他地区文明联系起来考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西辽河地区文明,并从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经过一段时间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整合后,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因素大量涌入燕北地区,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600 历史故事,1000 知识点,400 彩绘漫画,本套书《少年读史 孩子读得懂的二十四史》共5册,精挑细选了 二十四史 (二十四部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另附《清史稿》部分内容,按照年代顺序从上古洪荒时代一直写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史学、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科技发明、国宝、博物、百科等,与当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以符合青少年认知和阅读水平的写作风格浓缩了原著精华,让小读者能在 正史 的引领下,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历史变迁,掌握历史等各领域知识,开阔胸襟和眼界,培养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