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学制这一元概念入手,以学制改革的内在联系为探讨的基点,既有对新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历史发展的系统梳理,也有对其现实问题如学段划分、课程等相关的配套改革以及重点学校制等问题的专题研究,更有对未来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前景展望,从而得出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相关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确定,都应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中去寻找依据。同时,本书还提出了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成人”,任务是“成人”教育等观点。
这一本是供老师们参考的教学用书,其内容是和老师们作一些语言训练理论的探讨,力图将现有的经验作一些归纳,编织出比较适合中学生或具有中等文化水平者操作的练习,这些练习并不适用于学生,但能够为老师们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
本书中所有的艺术理念、指导程序以及教学实例均来自于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针对由实习美术教师和小学教师授课的各个层次的学生,并已经过实践检验。这些理念、程序和实例源自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源自对世界各地的画廊、博物馆和美术课堂的观摩,也源自同学们慷慨分享的个人美术作品。 本书的两个主要功用是:一、学习艺术;二、创作艺术。本书旨在满足广大朱来小学教师、未来美术教师、实践课教师、小学管理者、学校董事会成员、学生父母,以及千千万万在艺术之路上求索并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书中的信息阐述了如何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本书阐释了如何将艺术传授给学生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条直接的、可行的途径。
任何一项有社会价值的研究,都是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确立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一度被忽略的学校特色与学校建设特色研究再度受到重视。
如何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活动?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能告诉我们什么?解读了幼儿的行为后,如何找到应对的策略?如何把记录的内容展示给家长和同行看?……阅读本书,教师不仅能了解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档案记录的一系列手段,如叙事故事、幼儿档案袋、幼儿作品等,还能知道如何通过一个个幼儿的活动故事来准确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使幼儿更有机会受到适宜的教育,同时展现自身的教学特色与教学能力,实现自身的成长。
在幼儿园中,美术一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很多老师喜欢上的课程,但是,要真正把美术活动上好,不仅需要了解美术教育的规律,也需要了解孩子的艺术能力的发展规律。《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儿童美术教育著作。在理论部分,《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起,在概览高宽课程的艺术教育与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阐释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实践部分,作者在批判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单项深度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依次介绍了如何在绘画、日常材料的使用、纸工和塑料材料的使用等活动中贯彻和落实单项深度法。
本书在反思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探讨了大学学科建设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总体目标及组织形式,并就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即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分析,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发展策略。最后确立了大学学科建设的评估体系,勾勒出未来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前景及走向。本书立足于国情,集中体现了学科建设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成果。本书共分为九章。章引论部分,对大学学科建设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总体目标及组织形式等作了探讨;第二章针对国外发达国家大学学科建设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加以介绍和分析,以便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第三章对建国以来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状况作了历史回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设;第四章
《嬗变与: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行了详尽地梳理与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有助于读者全面地掌握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历史线索及其课程改革发展的规律。《嬗变与: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既可以供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师阅读与参考。
章什么是科学教育节科学与科学教育第二节学科教育与科学教育第三节现代科学教育定义与特征第四节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第二章科学教育的目的节社会进步与科学教育第二节科学教育与科教兴国第三节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第三章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上)节科学素养的组成与基本结构第二节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第三节科学知识与技能第四节科学方法与能力第五节科学行为与习惯第四章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下)节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内容第二节小学低年级(1~3年级)阶段的科学教育内容第三节小学高
《小学批判性思维教程》是全国第yi本为基础教育中专门设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提供指导的教师用书。批判性思维在中国受关注已经有一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团队提出的核心素养中也承认了批判性思维对一个人所起的关键作用。虽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尝试,但是批判性思维更有价值的培养应该出现在基础教育中。本书的编者团队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于2014年正式设立专门的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课程,到本书出版时已经有了三年的教学经验。本书旨在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为其他有志于在基础教育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提供具体帮助。本书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内容体系、课时安排和教法都
本文集大都是笔者近几年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部分,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对比了中国音乐教育与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背景,特别是美国音乐的发展背景,并试图从世界多元文化(将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中的组成部门)以及多学科的视角来考虑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第二部分,音乐教育与文化研究。20-21世纪是人类文化世界性变迁的时代,如何立足自身音乐文化传统,面对外来音乐文化、音乐文化的融合、文化间的相互作用、音乐教育一社会文化变迁多方面的复杂关系,这是中国音乐教育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三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研究。笔者曾在2000年10月到美国威斯廉作短期学术访问,从这里所记录的一些对美国音乐教授的访谈中,可以看到美国音乐教育课程及学科方面的一些发展,也有几篇短的译文涉及了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丛书:文化统整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作者鲍道宏在三年多调查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反思与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丛书:文化统整与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必须紧紧抓住中国中小学课程面临的真实问题,适度参照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全面、深入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文化背景、制度现状与办学条件,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即本土化。
本书是教学论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教学知识论的教学理论专著。全书内容涉及知识与知识观、知识观与教学观的历史考察、新知识观的基本图景、知识观与教学革新、知识本质与教学、知识价值与教学、知识获得与教学、知识观的形成与培养等,适合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教育计量学》全面收集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用到的统计指标。例如,包括了基尼系数、塞尔系数、广义熵系数等用来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除了介绍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外,还特别包括了随机前沿分析(SFA)、数据包络分析(DEA)、分位数回归、多分因变量模型、定序因变量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内容,可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承担本科教育的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居多,在全国700多所大学中,除少数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办成应用型大学,而办好这些院校,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近200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它们的办学定位不明,发展方向不清,办学模式趋同。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应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重新研究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合理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为社会生产和经济部门提供“用得上、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