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一些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便出现了供翻译使用的双语词汇表。在古巴比伦和亚西里亚也出现了一批翻译人,他们把统治者的命令传达到各个被征服民族。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古代帝国都形成于征战,而被征服的国家所使用语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没有翻译人,古代的帝国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翻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成立至今几十年历史。那么,翻译学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希望你能从本书简单的图片和轻松的文字中,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本书主要侧重于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书共26章,部分:部分是外事翻译理论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外事翻译技巧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中常用的词、习语和句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是外事文本翻译实践篇,从具体的外事材料入手介绍一些翻译策略,并配有翻译练习提高。本书归纳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方法,凸现了外事翻译的政治性、时代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旨在帮助读者切实提高外事翻译水平,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双语工具,做好外事交流工作。书中所用材料包含丰富的译例和详尽的评析,为适应各层次读者,所选例句深浅兼顾。讲解材料循序渐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本书可供从事各类翻译和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翻译工作者和大、中学外语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平相当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坛,尤其是中国小说所经历的多方位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巨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域外小说的翻译。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下,在中西文明以特殊的方式交融的洪流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怀揣着各种翻译初衷所形成的极具特色的翻译思想是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梳理并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及其演进轨迹,无疑是中国近代小说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与此同时,“描写翻译理论”为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诠释特定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翻译文化和翻译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野。它“视文学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深信理论模式与实际个案研究应该持续地相互作用,采取描述性的、倾向目标组织的、功能性的和系统性的文学翻译研究方法,并对制约着译作生成及接受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