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阿富汗达里语、伊朗波斯语和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都属于波斯语的范畴。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长期影响,阿富汗达里语和伊朗波斯语在用词、发音和使用习惯上产生分化。阿富汗达里语在日常词汇方面和普什图语相互影响和融合。有些词语在达里语和普什图语中甚至完全一样。它们的共同之处还表现在都是在阿拉伯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字母,都大量借用阿拉伯语词汇。但从语法角度看,两者又差别很大。普什图语的字母数量比达里语多(阿拉伯语28个字母、达里语32个字母而普什图语43个字母),另外普什图语在构词法上有阴阳性、原格和变格以及数的区分。在句法方面,普什图语也较波斯语要复杂。因此导致阿富汗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包括普什图人在内的所有阿富汗人都会说达里语,但阿富汗的其他民族很少
泰国谚语来源于泰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其以简练精要的形式浓缩着泰国民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泰国文化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学习和了解泰国谚语,对了解和研究泰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书收录了广泛流传于泰国民间、为泰国民众所熟知的2200多条谚语。大部分谚语既有直译又有意译,还有对应的汉语谚语注解。直译可以让读者较直观地了解泰国谚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意译和对应汉语谚语的标注可方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泰国谚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本书的出版发行,一是方便广大的泰语学习者更直观、准确地学习泰国谚语和了解泰国文化,二是可以为我国学者从事泰国文化研究、中泰文化对比研究及中泰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在僧伽罗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中有一很大的难题;口语体僧伽罗语的语法问题。在口头上使用的僧伽罗语确实在语法上同书面上写的僧伽罗语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形态变化显得不太严格。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学者几乎未见有人就系统口语法著书立说的。这对中国的僧伽罗语工作者就更困难了。笔者的看法是:僧伽罗语是有口、笔语之分,其语法形态有很大的大的差别,但其语法仍是一个整体;口语体语法是僧伽罗语语法一种简化的发展形式,口语体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还是可以用统一的语法加分析和解释清楚的,使其与笔语体的分析相统一。僧伽罗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传统民族的语言,又同南亚印度次大陆及其梵语、巴利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僧伽罗民族对其语言及对梵语、巴利语、英语等语言也有深刻的研究。编者要据自身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依据翻译的基本理论,总结归纳了作者30余年汉阿翻译的经验和体会。本书从阿语的基本要素词汇入手,按照词汇-句子-段落的层次系统讲解,着重介绍中国阿两种语言文字在理解方向的异同,阐述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表在方式上的差异。书中收入了大量翻译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汉阿翻译中正确理解、区分和支用语言的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和甄别,提高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从而使汉阿翻译更加纯正、精准。
本词典为中型双语词典,条目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础,参照《汉英词典》内容,广泛汲取国际语言交际实际,在包括北大在内各涉阿单位和学者多年对阿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编订,篇幅按条目和例语统计达10万余条,覆盖诸多学科常用词语,知识性和应用型特点显著,例语译文富于启示性。本词典至今仍是相关项目中国内外唯一的一部。
本书是为北京大学印地语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供高年级本科生使用,本书还可作为印地语教师及其他印地语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原为八十年代编写的讲义,此次作了修改。因限于篇幅,删去原讲义中的印地语语音及标点符号两章,并删却了不少例句此次修改中变动较大的最后一章“主从复合句”,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本书以实用为主,兼及理论。着重论述印地语的动词,动词各章的篇幅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对印地语动词的时、体、式和分词论述尤详。关于代词,本书中论述的不只是传统语法中的代名词,而是扩大了范围。本书中的代词中替代词,包括代名词、代形容词、代数词、代副词等。
《实用巴利语语法》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黄宝生先生在中国社科院梵文研究中心讲授巴利语语法时的教材修订本,原著为法国巴利语学家迪罗塞乐。书稿适合巴利语的初学者学习,对巴利语中的种种语法现象,名词、动词的变格、变性的形态等都作了详尽的说明,便于查阅。
早在1407年,明政府即在翰林院设立四夷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机构。按照今天的标准,最初的蒙古、缅甸等八馆与后来增设的八百、暹罗馆大抵属于培养外语非通用语或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的机构。直到清朝,这一制度仍得以因循延续。 1942年,抗战烽火正炽的年代,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在昆明成立,以培养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海外工作人员与东方文化研究者为宗旨。在当时的境况下,他们难能可贵地标举出了“向外”的培养理念。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而《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这部语录体的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对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也记录了弟子们相互间的谈话。《论语》共20篇,其思想核心是“仁”,即对人友爱关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德政,爱护百姓。《论语》特别强调学习与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论语》善于运用语言叙事状物、传情达理,其中很多准确、精练、形象的语句,早已化为汉语中的成语格言。本书的阿文翻译是由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马坚先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