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20世纪强劲且具破坏性的经济力量,但大多数的相关著作往往只通过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事件和政策抉择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在《从丝绸到硅》这本书中,杰弗里·加滕做出了绝妙的补充:他以一种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了10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人物,呈现了他们生活和时代的生动画面——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怎么做到的,并最终阐述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它又将如何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杰出的人物包括:将东西方融为一体的成吉思汗、开启了全球金融时代的罗斯柴尔德、“全球通信之父”塞勒斯·菲尔德、“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航行于各自时代的涌流之中,最终使得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令人叹为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湘西赶尸,多少年来一直掩盖在湘西那层层叠叠的大山和虚虚缈缈的岚雾里,令人深感扑朔迷离而又毛骨悚然,它闪现着光怪陆离的奇光异彩,他们是湘西神秘文化共同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真实的田野调查出发,佐以历史资料的参与,从地理、历史与文化维度对这一神秘事象加以解释,试图走近神秘的湘西赶尸,揭开加诸其上的神秘的面纱。 当神秘的色彩被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被科学清扫,我们发现,湘西赶尸原来是湘西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楚巫文化的一个小小延伸,是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特定人群(那些谙熟传统文化且把它转化为生存资源的人,如巫师)的生计方式的主动选择的结果。
[鉴湖越台名士乡]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绍兴历史名人的经典概括。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这是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突出标志 绍兴名士中不乏开国元勋、学术泰斗、商界巨贾、艺坛圣手和幕府高参。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为绍兴人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除学说、书画、文章、典籍外,还留下了众多的故居、遗址、墓葬和纪念场所。绍兴名士的后裔也大都继承和发扬了其祖先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
《汉代婚丧礼俗考》是杨树达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汉代婚丧礼俗考》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北平岁时志》是老一代北京史地研究家张次溪先生编著的一部记录北京风土民俗的著作,编者自北京古籍文献中辑录与北京岁时风俗有关的内容,以农历月份为纲,依序排列,共十二篇。每篇又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对当月时令风俗的概述,蕴含着他对北京岁时文化的观察与记忆,尤重于晚清民国风俗变迁;后一部分则是将岁时史料按月日为序依次排列,并注明出处。北京该月风俗的归纳和个人见解。张氏自幼久居京华,对北京风俗了解颇深,对旧时京华也深有感情,读毕本书,旧日京华月令行事如在眼前。 本书“生不逢时”,面世恰逢抗战之初,故虽在专业人士圈子中颇有声誉,却罕为大众读者所知。本次出版,我们邀请文史研究者高辰先生对原书进行整理,以简体横排形式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力求为北京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推广增添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百将团的故事》讲述作者年轻时期在部队对老干部进行两次采访的事情。详尽地记述了采访的经过,并配以大量的纪实照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那段经历的难忘,以及对老一辈传授宝贵经验的感怀。也是对后人寄予希望,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
《康公信仰与西樵地方社会》选取西樵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明清以来该地区村落历史变迁及其与康公信仰发展的关系。尽管这个神明以“康公”的名字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民所熟知,但是它们的来源、身份、职能,甚至在地方的传说也许都各不一样。本书选取五个研究点,通过访谈、史料来呈现西樵山脚下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康公信仰情况,信仰的产生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关注点。同时,也希望以康公信仰为切入点了解村落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 n 书稿还配有26幅与康公信仰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康公信仰与西樵地方社会的真实面貌,为西樵文化乃至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n
《草根南昌:豫章风物寻踪》讲述了老南昌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日常生活、行业生产、民间工艺及游艺等民间习俗以及万寿宫、绳金塔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内容,从历史、古建、民俗风物、人文文化等多角度立体展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文化魅力。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由张亮采、杨树达编著。《中国风俗史》是中国社会史 部专著,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分为浑朴、驳杂、浮靡、由浮靡而趋敦朴四个时代,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以正人心,亦保国粹。《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
日光昭朗,无甚新事;长烛夜下,尽皆老谈。 木曼先生执教庠序,钟好雅文,矢志于艺。先生常感时文单调,气象微眇,遂奋而著作,涤驱尘藻,以慰其心也。 从文以来,先生独居陋室,掌高阳明月,昼夜不息,终成新作。其文也,以汉末乱史为题,擒演义旧事作络,诠中西佳著,变古今疏义,溯英雄文史,识见高阔,痴心醇良,实不负清风明月也。 陈寿之三国,乱世纷争前朝旧史,述已往之迹;贯中之三国,豪侠肝胆故事,总分合无常;先生之三国,非为古人作史,不述忠义教化,凭他千秋往复,唯颂文章盛事也!
人类学界次从村落社会结群的视角考察仪式,视角独特新颖。 部从仪式与社会结群角度研究陕西关中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社会人类学专著。 以“社会人”概念考察地域社会,概念工具新颖。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以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蒋介石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
《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主要内容:到明年,鲁迅弃世将整整60年了。对于由他的乳汁哺养大的我们这一代,鲁迅比无数活着的人更活着。对于那些敌视鲁迅,或因为鲁迅巨大的存在而对他们有所妨碍的人们,鲁迅也仍然是他们驱赶不去的心病。鲁迅去世以后,对鲁迅的诋毁、中伤、曲解和居心叵测的阳尊而阴贬,即使不比他在世时更多,至少在手法上更为深曲,更所谓“皮里阳秋”。比起那些直斥鲁迅作品为“鲁货”的妄人来也更有益惑力,因而也更为阴毒。
本书由七部分组成,介绍了老苏州的文化,老苏州的石板小街,开元寺无量殿的由来,街头算卦的场面等多方面。本书通过丰富的日常细节描写,使读者了解到“老苏州”日常世俗的生活,是现代人对逝去时光的凝望,对记忆失落的打捞。本书以图文并茂、图文互动的形式反映了苏州的历史,着重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50年许许多关于苏州的故事。
一千多年来,司马懿一直是作为一位让人爱憎交加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尤其是司马氏在篡夺曹魏政权中的血腥手段,更使他成为《三国演义》中头号反面人物。但历史真实的司马懿到底如何呢? 司马懿,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皇朝的实际奠基人。曾任职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曹魏三代的托孤辅政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他善谋奇策,屡立战功,不仅率大军成功抵御了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而且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所以历史上对其评价毁誉参半,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及影视剧中,更是大奸大恶的形象居多。为将一个真实的司马懿展现在当代人的面前,我们精选周一良、柳春藩、孙立群、王晓毅、毛元佑等当代学者在司马懿研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生动具体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叙述了清帮的起源、传说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清帮活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活动方式上的变化;辛亥革命时的表现以及暗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