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了解、研究古建筑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现代工程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这个理念,经多年研究写成此书,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古建筑研究不仅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古建筑的发展、特点以及建造过程。因此章对古建筑的发展、特点等内容作了必要的说明,以期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建筑。
如果说山西是立体古建筑博物馆,那么附属其上的彩塑、壁画、雕刻及许多丰富多样的建筑装饰构件就是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山西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山西民居的装饰构件,多为砖雕、木雕、石雕,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内容异常丰富。它们分布在大大小小古宅院的大门、影壁、檐柱、窗户、墀头、屋顶等部位,这些精巧的装饰图案多数寓意吉祥,其意义大多是祈福、祝寿、求财、盼升迁、望发达等,或者是宣扬忠孝、勤奋、节俭的人生观,教化子弟应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等。“凡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古建筑中的吉祥图案有一种超然的与人对话的本领,当人们看到那些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后,会不自觉地被充满着儒、释、道教化意义的氛围所浸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本书的内容主要依据1975欧洲古迹维护年以后米歇尔?佩赛特在德国所做的古迹维护的经验。其部分文章(绪论及第Ⅰ、Ⅱ、Ⅲ、Ⅳ章)来自于他在班贝格(Bamberg)大学授课的讲稿,以及80年代中期以后所写的文稿。另一位作者歌德?马德尔(GerdMader)教授的文章(第Ⅴ、Ⅵ、Ⅶ章),主要依据他在慕尼黑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论文,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写。
《中国古代建筑展》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技术、艺术及古代城市规划等方面,形象化地阐释其发展概貌,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于2000年对外开放,2011年完成改陈工程,并局部复原展示太岁神坛。
本书核心内容是作者在多年从事传统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北京智化寺明代初始绘制的彩画为研究对象,整体复原的一百张彩画图。本书注重探寻明代建筑更早的彩画做法,很大限度地接近原貌,以尊重历史为原则,并对明代建筑彩画的工艺技术,包括颜料材料、绘制手法、纹饰结构,展开系列研究。本书所涉内容不仅是工程需要,也是研究教学的需要,对工程实践、研究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建筑和城市历史遗产的概念在西方是如何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它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又怎样因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被正式认可?弗朗索瓦丝·萧伊教授在《建筑遗产的寓意》中介绍了拉斯金、维奥莱\|勒\|杜克、西特、博托及里格尔等建筑思想家在历史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理论建树,为我们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层面的一幅历史画卷。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对世界范围的“遗产崇拜”现象的解释。本书可以作为西方艺术史及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参考书。 弗朗索瓦丝·萧伊女士是建筑与城市的形式和理论的历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本书获1995年法国国家遗产大奖。
本书收录该地区祠堂、民居等各类古建筑图片约1000幅,按木、砖、石、陶分类,展现了其细腻、精致的建筑装饰风格。中山古称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始设县治于石岐。近年的考古新发现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有古人类生息、繁衍。中山地处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古人为适应其特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完善建筑的修建模式,改进修造工艺,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不对称格局的建筑体系。但因材质原因,砖木结构的建筑,一般难以长期保存。因此,中山现存古建筑的年代多为清末至民初。
这是一本生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的书籍。本书从中国传统建筑千变万化、瑰丽多姿的大屋顶类型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构件的实用、装饰、寓意等功能;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中屋脊、瓦及瓦当、滴水及其他饰物的各个部位;深入研究了屋顶的不同装饰方法所采用的材料与制造工艺;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屋顶的装饰手法,不同地区装饰风格的差异,以及屋顶形式和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后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全书共分五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包含大量高清晰度的屋顶装饰照片、手绘装饰纹样和详实的文字资料,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的图典使用。
《古建探秘:仿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是作者在中国古典建筑领域内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而做出的成果总结,《古建探秘:仿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同时展示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图片,包括工程设计思路等,《古建探秘:仿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可以为古建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学习参考,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古建探秘:仿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中有大量的实例图照,包括设计、施工小样图、大样图,甚至一些复杂的结构、斗棋、节点详图等。
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织多位摄影家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雕刻艺术作品的拍摄和纹样的绘制工作。绘制雕刻作品不是一般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图案的规律进行再创造。摄影图片与根据图片绘制的纹样,对照编排出版,是一种新的尝试。摄影图片可知雕刻作品具体的位置、环境以及它们的原生态,甚至通过摄影图片可以看出作者的刀法技巧。而依据照片绘制的纹样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雕刻纹样原作意图和构成规律,为人们提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料。建筑雕刻纹样的分类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宋代李诫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四类,仔细推敲起来不太理想。本丛书按纹样的题材分类,因为各种题材是交叉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类的名称也有交叠,所以也不尽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这本书视建筑物为人类精心的创作——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大卫·利特菲尔德和萨斯基亚·路易斯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基于对老建筑的重塑,这本书仔细调查了建筑物是如何引导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这些重塑物和重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保护的例子,也不单是新旧对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创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个人的途径。作者在20多篇关于历史建筑本身和对负责他们重建的人员的采访,阐述了我们居住空间的诗意品质是不会被建筑的风格所限制的。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检处,都重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声音。聆听这些声音,将
本书的内容主要依据1975欧洲古迹维护年以后米歇尔?佩赛特在德国所做的古迹维护的经验。其部分文章(绪论及第Ⅰ、Ⅱ、Ⅲ、Ⅳ章)来自于他在班贝格(Bamberg)大学授课的讲稿,以及80年代中期以后所写的文稿。另一位作者歌德?马德尔(GerdMader)教授的文章(第Ⅴ、Ⅵ、Ⅶ章),主要依据他在慕尼黑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论文,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写。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设物以及门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中国古代建筑展》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技术、艺术及古代城市规划等方面,形象化地阐释其发展概貌,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于2000年对外开放,2011年完成改陈工程,并局部复原展示太岁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