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 以来,有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为推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物出版社特推出中国古建史论丛书。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从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时起,就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指导下,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雕塑史的研究,在阐述古建经典《营造法式》的深奥之义和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本书收录了作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其它文章三十五篇,附录作者的业务自传和年谱。本书分建筑史论和雕塑史论两编,每编以文章发表的先后时间为序,是作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内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真知灼见。
东方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方建筑研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也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东方和世界建筑文化。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是东方建筑研究 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日本建筑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日建筑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本书以中日古代 建筑比较研究的线索,侧重于中日古代建筑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的分析 和探讨,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筑的探讨、中日古代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构成比较、《营造法式》模数制度 的比较研究,以及日本禅宗样建筑设计技术的分析 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以空间结构特点为主要着手点,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空间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城镇现有的整体、街道、建筑等的空间、组成界面、美学和视觉效应,力争得出四川地区古镇的一些共有的特点和不同古镇的差异。本书由魏柯著。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它充满了情感和美感,凝结着营造者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宫殿·陵墓》以宫殿和陵墓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近30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宫殿和陵墓的建筑境界。
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织多位摄影家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雕刻艺术作品的拍摄和纹样的绘制工作。绘制雕刻作品不是一般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图案的规律进行再创造。摄影图片与根据图片绘制的纹样,对照编排出版,是一种新的尝试。摄影图片可知雕刻作品具体的位置、环境以及它们的原生态,甚至通过摄影图片可以看出作者的刀法技巧。而依据照片绘制的纹样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雕刻纹样原作意图和构成规律,为人们提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料。 建筑雕刻纹样的分类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宋代李诫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四类,仔细推敲起来不太理想。本丛书按纹样的题材分类,因为各种题材是交叉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类的名称也有交叠,所以也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基础、台基与地面构造,古建筑墙体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斗?砉乖欤?古建筑屋顶构造,古建筑木装修构造以及古建筑彩画知识。每个部分都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在每一章后都设置了实训项目用以对单项构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家的古建筑构造、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悬鱼装饰构件的由来,使用分布情况,对日本、韩国的影响等作了概述深入介绍了悬鱼的装饰、防水、寓意功能;详细分析了悬鱼的材料和雕刻工艺,对悬鱼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还对悬鱼文化探源、美学特征和对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书图片部分(附光盘)既有高清晰度的悬鱼照片又有手绘悬鱼纹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
沈阳的历史建筑是中国、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编者们以多年来积累完成的建筑测绘图和珍藏的历史照片对它们进行了专业性的描述和记录。本书共选取了79个项目,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历史建筑的顺序进行排列。希望它们能为大家认识、学习、保护和研究沈阳历史建筑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与资料。
本书图文并茂,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抢先发售对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进行了系统、专深研究,是一项以大量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的探索工作。作者提出:象征与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为纲寻找金属建筑出现的文化根源,对其与宗教、政权等重大象征意义的关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金属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材质建筑,及冶金铸造等工程领域优选技术和技术思想作为适应性技术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古建筑油漆彩画》主要讲述中国古建筑中油漆作和彩画作工程的施工工艺,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的分类、发展和设计及油漆彩画工程计量与计价等知识,具有文字描述翔实、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本书分为油漆和彩画两部分,共计19章,通过大量的图片加以示例说明,为保证相关图片的清晰性及相关施工工艺的直观性,随书配有光盘,以方便读者阅读,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建筑中油漆彩画的特殊工艺做法。《古建筑油漆彩画》可作为古建筑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及古建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料。本书由杜爽主编。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梁、柱构件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关系,以及其功能与形态进行了概述;详细地介绍了梁、柱构件的材料、结构与工艺,以及装饰方法和内容;并深入地分析了产生梁、柱构件装饰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还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真谛。 本书的图片既有高清晰的照片,也有手绘纹样,可供从事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古建筑装饰的爱好者作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安徽省的古建筑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村落、祠堂、牌坊、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而佛寺、佛塔、古遗址和古墓葬也不乏重要而典型的代表。《安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安徽省的主要古建筑,包括对16个县市的341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44处古建筑群列表,并为所有介绍的文物绘制了20余幅地图。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亦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