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将近代历史与建筑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外诱变迁”分析入手,阐述了广西百年近代建筑的兴起背景、研究了各种建筑形式的主要特征及细部装饰的艺术、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并对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广西的近代建筑见证了祖国南疆的跌宕起伏、变幻沉浮的历史以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交锋与融汇,它是广西近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是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迈进的一个历史过程。《广西百年近代建筑(精)》适合文物保护领域和历史学、建筑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浙江自古经济发达,多能工巧匠,传统建筑的建造量大,建造质量颇高,雕刻精致者比比皆是。建筑上既有精良传承,亦有领风气之先者。本书从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 900 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中选取了建筑历史价值较高、保存质量较好、观赏性较强的 400 多组建筑加以介绍,与读者分享浙江境内的建筑遗产,探寻浙江地区的空间历史和文化,并使城乡建设的决策者们能够意识到建筑遗存整体保存、留存居民记忆的历史意义及公众价值。
石浦镇是我国东海沿岸的重要渔港和军事要塞,天南海北的渔民、商人、政客、军人和盗匪先后聚集于此,合纵连横,对抗纷争,见证了国家海洋政策的摇摆,也实现了石浦镇的繁荣。《中国乡土建筑丛书:石浦古镇》着重关注石浦镇的城镇发展、空间形态和乡土建筑,书中汇集了大量古建筑测绘图,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方志、家谱、档案)文献整理,从社会、经济和文化角度梳理地方历史发展,并再现了民国时期的石浦镇。《中国乡土建筑丛书:石浦古镇》是石浦镇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基础研究。
《鲁班经》为我国古代营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用指南通书。它是一部用独特风格论述建筑与风水关系的集大成专著,成书于明代,系午荣汇编的托名之作。 书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尺长寸短(鲁班真尺)以及建筑物中的尺寸高低、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并详尽记录了自春秋以来,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千年来历代匠师关于建筑营造法式、古代家具设计制作的经典形制和图样。民间建筑包括框架结构的“正三架式”、“正五架式”、“正七架式”,具体有宫殿式、钟鼓楼式、祠堂式、庙宇道观式等。其家具形式多达三十余种,如桌椅式、大床式、箱柜式、镜架式等。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稀世罕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奠基之作,还是一部古代家具设计制造的实用经典。
本书将古建筑文化和古建筑的消防知识融为一体,对古建筑的特点、现状和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古建筑火灾的危险特性,以及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和预防对策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著名古建筑火灾案例,借以证明火灾是古建筑的大敌,以期引起对加强古建筑消防工作的关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有关古建筑防火的掌故,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极富可读性。本书被专家誉为“历史文化书”和“火的文化书”,不仅可作为消防、文物、古建筑维修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书,而且也不失为历史、旅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本精美读物。
北凉(397—439)是公元五世纪初割据河西走廊的一个小政权,北凉盛事佛教,北凉石塔则是北凉时期雕刻的佛教文物,现在存世北凉石塔有十四座,它们是上世纪在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陆续发现的,其中三座流向园外,十一座收藏在国内各级博物馆里。北凉石塔的制作,是佛教雕刻史的一项辉煌的成就,代表着雕刻技巧、审美观念与宗教内涵,是研究艺术史、宗教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以细节形式详细阐述了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新颖,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方便读者抓住主要问题,把握施工细节。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修缮基本知识、地基与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木作工程、屋面工程、楼地面工程、油饰彩画工程。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修缮、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宋画中的南宋建筑》,本书通过对南宋描绘建筑的画作的分析,研究与归纳,寻找南宋建筑而开拓了南宋建筑研究工作的一个新视野。
《营造法原诠释》之有别于《营造法式》,不只是民间与官方对营建的规则上的区别,它还是一部南方中国古建筑之宝典。该书着重对江南民间传统建筑、园林建筑的营造过程和做法,颇为详尽地进行了介绍说明。但原书在当时增编时所用的词语,仍然存留许多吴语、俗语和行话等,不被一般读者所能了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利于流传,现增添图片,扩充内容,并用现代语言诠释原作,以正确表述其丰富内涵,避免片言只字的误解以至误导。《营造法原诠释》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和热心于苏式传统建筑的各界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