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由傅熹年主编,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工程管理机构研究、建筑等级制度研究、工程管理方式研究、建筑标准规范研究和古代有关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辑要五个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较广泛梳理历代史籍中的相关内容,系统整理和分析古代工官制度、建筑等级制度、工程管理制度以及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城市与建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理清历代的发展与演进,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成就。
《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近代建筑》内容: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在20世纪上半叶这里形成了大量度假别墅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近代建筑》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近年来对青岛近代建筑的研究,意图梳理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近代别墅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展现当时规划、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介绍当时活跃的建筑工程师群体及他们的设计工作,解读那些留存至今的近代建筑。
《中国古戏台建筑》重点探讨戏台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关注影响这一过程的相关因素。章指出戏台建筑的两个基本特征: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继而分析影响戏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关于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讨论。戏台形成于宋金时期(时称舞亭、乐楼等),第二章是对该时期相关文献的分析,同时对之前的演剧场所也加以回顾。第三章是对金元舞亭的考察,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对其形制、台基、柱、墙、大额、斗棋、梁架等元素逐一讨论。第四章探讨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四种发展趋势。第五章考察几种特殊的戏台,包括皇宫大戏楼、茶园剧场、“斗台”与“并台”、院外戏台等。第六章是对戏台建筑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总结,分别讨论了戏台
本书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西汉早中期汉长安城是一座朝东城市,西汉晚期变为朝南。而为朝向讨论方便,对已近成定论的汉长安城长乐宫、明光宫等宫城位置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了新意见。它们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轴线、各时期营建思想的研究,对从全局上认识汉长安城布局,从历史角度认识古代都城设计理念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全面书集相关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及现有成果后,《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同时还对汉长安城南郊东、中、西三组礼制建筑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东组建筑群应是王莽在元始五年建成的“元始明堂”,中组建筑群是王莽在地皇三年建成的“地皇新庙”,而在西组建筑群中的F13为一座秦代修建汉代沿用的宫殿建筑,非官社官稷,F14则包含有汉初修建的“高祖官社”和王莽
《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以空间结构特点为主要着手点,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空间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城镇现有的整体、街道、建筑等的空间、组成界面、美学和视觉效应,力争得出四川地区古镇的一些共有的特点和不同古镇的差异。本书由魏柯著。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悬鱼装饰构件的由来,使用分布情况,对日本、韩国的影响等作了概述深入介绍了悬鱼的装饰、防水、寓意功能;详细分析了悬鱼的材料和雕刻工艺,对悬鱼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还对悬鱼文化探源、美学特征和对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书图片部分(附光盘)既有高清晰度的悬鱼照片又有手绘悬鱼纹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