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 空间-行为-感知 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城市知与行》认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虽然可以走向兴旺,通过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但也可能走向衰败,造成新的贫困,成为社会退落、环境恶化的温床。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践行。本书从对城市的认知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为城市科学规划、培育竞争优势、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 《城市知与行》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客观科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城市体检机制 要求,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19年以来开展的城市体检的样本实践以及各省、各地探索,对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评价、结果输出、成果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提出城市体检的工作方法。同时,结合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 的要求,就城市体检如何应用到城市更新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体检的工作方法。深刻认识城市体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市建设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城市更新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建立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书将韧性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既有建筑的韧性特性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与发掘,在深入梳理基础、理论、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从结构韧性、空间韧性、技术韧性、材料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方面对既有建筑的韧性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设计策略。全书共包括8章内容,第1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解构基础,第2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理论,第3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结构韧性分析,第4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空间韧性分析,第5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技术韧性分析,第6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材料韧性分析,第7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创新韧性分析,第8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案例。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与生动,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是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得到了战略的有力支持,即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浪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进智慧城市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各领域的要素做好顶层设计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本书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基础上总结以往规划的不足之处,创造性地将大型企业架构方法论运用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系,涵盖城市的战略与业务分析、技术架构、服务协同、核心技术、治理方法等各层面,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工具。
该书通过"水利社会"概念的空间关联特性分析,宁波地区历史空间环境和历史演化过程的水利特征分析,论述了研究视角的合理性和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在区域层面分析了湖域聚落、运河聚落、海塘聚落的逐水分布形态。其中,东钱湖的村镇聚落,在汇水溢流的二元水利格局中,呈分立形态。大运河(宁波段)的市镇聚落,在运河商市体系的组织秩序中,呈网络形态。三北海塘沿线的城乡聚落,在盐农发展递进机制中,呈层叠形态。在区域层面分析了湖域聚落、运河聚落、海塘聚落的逐水分布形态。其中,东钱湖的村镇聚落,在汇水溢流的二元水利格局中,呈分立形态。大运河(宁波段)的市镇聚落,在运河商市体系的组织秩序中,呈网络形态。三北海塘沿线的城乡聚落,在盐农发展递进机制中,呈层叠形态。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八章,第1~2章介绍住宅设计研究的意义,设计标准化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住宅设计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第3章介绍研究方法及技术框架等;第4~6章介绍具体研究过程及内容;第7~8章得出结论及意见: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有优点也有劣势,需要据实使用,并且关注建筑设计方案的版权保护,在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同时注意保护地方建筑特色等。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城市体检的背景与内涵,重点对住建部主导下的近年城市体检实践经验与特点、城市体检国内外案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阐释。第二章介绍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与工作体系,对城市更新历程与典型案例开展研究,对当前城市更新的新要求与重点任务进行梳理研究,并重点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工作体系与实施流程的详细要求。在此基础上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城市更新对于城市体检的新要求,从二者关系、相互作用、指标导向以及实施路径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第四章探索了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体检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内容,从区域到城市、再到专项城市体检,探索不同层级尺度的城市体检重点内容维度的选择,以及与城市更新体系及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要点。第五章重点研究了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传导过程,并对体检数据采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作为农业生产和文化复兴的重要增长点,是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织的国土景观类型,形成了 三生 融合的中国特色。本书围绕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识别、人地关系解译、生物文化多样性管理等方面开展调查与研究,提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为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的提升与转化,推动农耕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城市规划设计手册——技术与工作方法》由美国城市规划协会编写,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技术与工作方法,覆盖了设计的各个操作过程,囊括了多种项目类型和服务的范围: 完善总平面规划,包括如何使市民参与到设计过程中,采用可行的技术分析来评估邻里的构成形式,以有公众参与的专家设计研讨会议为中心: 准备一本手册,在新的传统城镇中指导住宅建筑,包括建筑设计和规划先例,形式上应方便建筑师和建造者使用; 完成相关的建筑设计,包括将多种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运用到当前项目和当前的建筑技术中。这本指导手册能够引导规划的进行程序,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及公众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本书基于多年的理论研究、规划实践及对国内外的专题考察而撰写。书中详细阐述了自“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结了国内外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也介绍了若干国内外的新城规划案例。本书对我国21世纪的大城市空间实现整体发展及指导新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篇主要介绍了乌托邦、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等早期相关的规划思想和实践;第2篇分别陈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城市规划发展及大规模新城开发的酝酿以及战后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新城建设状况;第3篇介绍了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新城开发实践的若干案例;第4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卫星城建设,讨论了近年来的“新城”规划和开发中的若干问题;第5篇比较了国内外新城规划的实践,归纳了若干经验和特征;第6篇作为全书总结,阐述了新城的概念和定
本书是顺应时代养老空间环境发展需求的书籍,专业的规划设计者深入老年人群体的现实生活,分析了养老社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多层面、多角度地诠释了设施齐全、服务便捷、景观多样的现代化养老社区,总结了许多有关现代养老社区方面的设计经验。然后,针对养老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建筑布局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等内容,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城市设计》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和资讯。作者凭着多年的城市设计研究经验,从城市设计的起源开始,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设计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组织、城市色彩的搭配,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诸多问题,进行全新的理论分析,并配以大量的插图,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城市设计的内容。适合国内广泛关注城市设计的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城市设计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质量,受到当今多数城市规划者的关注。
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机场规划和管理的全部内容(请参见本书的目录),本书共分四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若干章。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机场与航路体系、机场体系以及机场规划体系;第二部分是关于机场的规划和融资,介绍了机场的商品化规划四个阶段的内容,包括机场选址、机场的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航站区以及机场准入计划、机场的融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管理好机场使其发展壮大的内容,包括机场的容量和延误问题、机场陆侧技术改进问题、机场空侧技术改进问题。第四部分是关于管理过程的,包括机场财务管理、机场的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机场的运行、机场与公众和机场用户的关系。换句话说,本书人机场体系最基本的知识谈起,一直到机场与机场用户之间的关系,包括机场的财务管理,论述得非常详细、周全。不仅如此,本书为了阐述某此理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