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城市知与行》认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虽然可以走向兴旺,通过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但也可能走向衰败,造成新的贫困,成为社会退落、环境恶化的温床。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践行。本书从对城市的认知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为城市科学规划、培育竞争优势、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 《城市知与行》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客观科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第十三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内容由城市环境建设设计方案、新农村规划和公共建筑方案三大部分组成,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主题。 此书为第十三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的部分优秀设计精品。它凝聚了一代建筑师的心血和收获。本书也展示了当前首都建筑设计届的一些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无疑对广大读者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书中收录了部分青年建筑师演讲比赛的优秀文章,它充分展示了青年建筑师在建筑领域敢想敢做的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探索。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城市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城市交通设施色彩设计》和《城市交通工具色彩设计》等册为集的《视觉景观色彩系列》丛书,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
本书是《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本书在简要介绍新农村住宅分类和房屋建筑构造组成的基础上,分章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梯、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楼(地)面、屋顶、门窗及室外装修的构造要求和施工要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新农村住宅设计和施工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基于乡村发展的时代使命感和城乡规划教育的责任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 0 1 5年共同组织了以“ 乡村规划” 为主题的三校联合毕业设计联盟, 并希望通过开展持续性的乡村及乡村规划研究与教学实践, 积累乡村规划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为我国乡村发展及乡村规划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此外该联盟以“ 走进乡村, 向乡村学习” 为主旨, 意在倡导务实、谦逊的工作态度和深入田野的工作方法, 鼓励师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接触农民, 向乡村学习乡村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2 0 1 5 年的三校联合毕业设计组织者结合湖北省乡村的类型特征, 拟定了大都市周边地区、山地地区和平原河网地区三种类型乡村的选题方向, 选择的三种类型的乡村在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是较为典型的
本书为《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 为了适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和进行村庄整治的需要,特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精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汇编成本书。全书分为6章,内容包括新农村住宅施工图,新农村特色、独立式、并联式、联排式住宅,以及多层庭院住宅。
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如城市文脉缺失、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环境被污染……城市病无疑正在透支城市的未来!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在中共十八大开创的政治新格局背景下,“美丽中国”成为新一轮城市形象的核心竞争要素。林小露、孟建编写的《山水城市的形象规划与传播--美国中国视野下的永嘉现象研究》围绕打造和传播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和形象,侧重具体的城市形象建设过程,在城市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城市品牌的“中心定位”为切入点,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如何定位和传播城市品牌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从整体形象构建的角度塑造城市品牌与对内/对外整合传播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操作建议与参考依据。
本书是已故美国有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该书集中研究了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问题。着重分析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与增长态势,城乡用地增长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规模增长的动因研究,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调控和引导对策探讨等问题。
作者从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根据保存的文字材料,精选从未发表过的、主要在各种规划评审会和相关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少量颇有价值的材料,反映作者在实践中的学术思考、信仰与坚持——学者的求真精神。全书分4各栏目(评规划、评城市、评师友、评自己),共5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78-2011年。每篇文章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文前有简短的“题注”,为背景介绍或心得体会,与正文彼此呼应,是本书精彩之处。作者是国内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界“敢于说真话的学者”,本书对中青年学者、学生、实际工作者的“治学”、“求真”、“求实”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本书是由正和恒基的海绵城市设计团队根据多年来的海绵城市及流域治理的经验,集合公司多位技术专家联合撰写而成,本书全方位解析了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的技术,并佐以案例进行说明。主要内容包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体系进行技术解析;雨洪管理的识别和规划设计;海绵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与应用;海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与流域治理;海绵城市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