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动态监测血压的专业书籍。高血压诊断最常用的标准方法是诊室血压测量。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实用,但却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缺点,目前仅作为院内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评估的常规方法。鉴于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是有变异的,一次血压测量不能反映24小时血压的变化,不能鉴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因而提出24小时血压监测的概念。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使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近年大量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內外环境有害刺激的条件下,体內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本书首先从氧化应激的基本概念、体内活性氧的生成途径及检测方法、体内抗氧化系统、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对氧化应激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进而详细介绍了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治疗,并结合此研究领域的进展,为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氧化厘激(oxidationstress,OS)是指机体在內外环境中有害刺激的条件下,体内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cactivtrO—gspecies,RNS)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本书首先从分子角度介绍了氧化应激的过程及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途径、活性氧及活性氮的检测、体内的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线粒体及內质网应激,进而详细介绍了氧化应激在机体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如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病、房颤、衰老等疾病过程。以氧化应激为切入点,结合近年研究的进展,全面分析了以上病理过程的发病机制,并从抗氧化的角度提出了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全面认识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熊长明和熊辉两位教授主编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书由18位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授、专家撰写,共16章,包括基础理论、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等章节。内容系统、丰富、先进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专业参考书,适合心脏内、外科和一般临床医师阅读。该专著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现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血培养特点以及一些特殊类型心内膜炎的诊治等。本专著是一部先进的、实用的、内容丰富的专业参考书籍。希望该书的出版将促进我国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的提高。本书可作为临床医师特别是心血管病专科医师的常用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医学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
尽管过去几年里对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和处理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更多的新疗法以及针对病因的治疗原则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会有巨大改善。在本书中,国际知名的学者与临床医生讨论了门静脉高压症的进展,并系统地介绍了临床上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价、诊断与治疗问题,包括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门静脉高压症研究的方法学,门静脉高压症合并症如食管曲张静脉、腹水、肝肾综合征等的治疗,以及某些特殊情况下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如妊娠、小儿及门静脉阻塞等,可读性很强。本书还详尽而深入地讨论了有关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争论,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涵盖了门静脉高压症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检索方便,是该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和并发症处理而住院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也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对血管通路的重视尚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过高,内瘘失败率较高。同时也缺少血管通路方面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指南和规范。随着透析人群中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等合并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及透析龄的延长,血管通路已经成为制约血液透析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向血管通路医师、护士、工程技术人员普及和提高血管通路知识,规范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监测、护理以及并发症处理,做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广大医务
1.近十余年来对右心及其功能的认识有了新的定位与评价,右心不再是一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重要的心脏组成部分,并成为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2.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3.阜外医院等及参编人员积累了更多的资料与经验,将使此书更加充实和成熟;主编是该领域的领头人,愿把个人的经验、资料进行总结供年轻临床医师学习参考。4.内容包括基础,特别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等重要部分(详见编写计划及目录)。是一部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内容丰富的专业参考书籍,全书共30章,约30万字。其出版将会填补我国学右心部分的空白和有利于整体学的发展。
本书是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动态监测血压的专业书籍。高血压诊断最常用的标准方法是诊室血压测量。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实用,但却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缺点,目前仅作为院内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评估的常规方法。鉴于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是有变异的,一次血压测量不能反映24小时血压的变化,不能鉴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因而提出24小时血压监测的概念。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使用。
陆茵编写的《血管生成研究方法与技术(精)》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全面、系统、详细。内容涉及许多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模拟了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并且还将近年来新建立的斑马鱼血管生成模型、基因敲除视网膜血管生成模型以及“三明治”三维凝胶血管生成等模型均纳入此书中。掌握血管生成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对于研究工作者、药物研发人员及临床医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如此完整的关于血管生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工具书。
《现代房颤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一本与一般专业书从形式到内容都迥异的专业参考书。《现代房颤临床诊断与治疗》立足于房颤的病因、病理生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预防、预后等各个方面,对房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收录了大量的房颤研究前沿知识。内容新颖丰富,实为房颤研究、治疗的百科全书。对心胸外科、心内科等各科医师以及房颤基础研究人员,都是一本良好的学习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