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心血管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以图文并茂用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心血管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康复临床操作技术。全书共分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和团队建设、术前康复评估及术前康复、术后重症监护室内康复、术后普通病房康复、随访管理以及病例分析与解读。
《心律失常基础:12导联心电图》是一本适合心电图初学者自学和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的学习和练习教程,自初版问世,多年来广受欢迎,数十万读者在开始学习心电图时成功地使用了本书。书中所讲述的概念以一种灵活、渐进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可以进行基本电生理学问题、波和波的测量、节律分析以及五大类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的自测或课堂学习。本书附录部分包括心脏解剖和生理学、12导联心电图、12导联的基本讲解以及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学。大多数章节中都包含有心电图节律条练习,为学生提供广泛、现实的实践练习,这是培养心律失常解释技能的重要因素。
本书以临床案例分析形式简述了神经血管解剖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了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重要的解剖,易于读者理解消化。案例讨论过程中采用大量的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供普通放射医生,神经放射诊断医生以及介入医生参考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神经血管解剖细节,有助于术前对风险预判,从而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体外循环学》是一本大型参考书,它展示了体外循环在器械,学术观念和临床实践上的演变。全书分六部分:部分介绍了体外循环的发展史;第二部分描述了体外循环有关病理生理;第三部分展示了体外循环各种用品的性能特点和临床应用;第四部分介绍了体外循环的基本技术,如血气管理,血流动力学的管理,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血流抗凝和拮抗技术等;第五部分包括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处不仅介绍了与心脏手术有关的体外循环技术,还介绍了体外循环在肝移植,急诊抢救等方面的应用;第六部分主要涉及体外循环的安全和有关的社会问题。该书主要适于灌注医师,心脏外科医师麻醉医师,icu医师等阅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内科溶栓及康复治疗效果也很有限,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本书共分8章,分别是脑血管评估、颈动脉与颅脑血管的超声诊断、脑血管造影基本技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颈部相关血管解剖和暴露、血管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手术部分及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技术,附有插图500余幅,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神经血管外科医师参考阅读,也可以作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的培训教材。
脑血管病(中风)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幸存者也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情感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损害的症状,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后遗症往往显著降低脑血管病幸存者的生活独立性,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我国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血管内介入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防治脑血管病的方法。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介入技术毕竟是一项有创性操作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操作人员是否具
本书共分为4篇30章,以严谨的文字叙述、大量的临床彩色照片和影像学图片、翔实的参考文献,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全身不同部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病因、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并对面部血管胎记的心理影响、脉管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等做了详细介绍,向读者展示了脉管疾病——血管瘤与畸形从基础到临床、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的全方位图景。
《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学精要》没有沿袭传统教科书以病种分类的编排形式,而是以现代血管外科各个领域的进展和技术特点为核心,阐述血管外科基础理论、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等热点和亮点问题,同时总结传统治疗技术的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概念和理论,鼓励开拓新技术,特别是血管腔内技术。 本书分为基础知识和围手术期处理、动脉瘤疾病、动脉闭塞、静脉和淋巴系统疾病、血管创伤及血液透析通路等6个部分,共88章,重点介绍动脉疾病的治疗和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作者试图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分析临床效果,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现代血管外科治疗学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