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临床常见病例矫治方法入手,详细分解矫治细节,并配有2000余幅高清图片帮助解释说明,按照临床常见病分类阐述,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本书可以作为临床正畸医生的工作手册,能为广大临床正畸医生接受,并迅速掌握理解书中的高效矫治方法。
本书共分20章,介绍了秦汉至清朝末年,有关中国古代中医外科疾病、理论形成及内治和外治方法的内容。第一章为总论,介绍了中国古代外科疾病概述。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第三章介绍了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第四章介绍了作者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第五章介绍了外科疾病治法。第六章至第二十章介绍了疮疡、甲状腺疾病、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乳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15类180余种疾病,对每种疾病都列有概述、病因病理、主证、方剂名称、组成、制剂、用法、功效、主治等。其内容来源于38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依据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筛选。所载内治方剂900余首,外治方剂1300余首。编写采用现代病名与古代相似病名及症候相对应的方法,条目清楚。所选方剂保持原型,力求简要、精确,内容保持逻辑性,突出特色
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本书是一部人体经络、穴位和解剖结构彩色摄影图谱。主要内容有人体各种姿势经,十四经脉循经经,头颈,躯干、四肢各部经,常用穴位断面图 ,穴位的层次结构图解和临床应用等,还有部分穴位CT扫描图,穴位的显微结构、穴位各种感受器、穴位组织化学等有关穴位的科研资料。
为了适应现代医家和读者需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本书点校有以下特点: 一、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本草纲目》以及中草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原著难词、难句、难字,以及有关人名、地名、病证名等作了注释,特别是药物产地的地名,在注释时尽可能指出其相应的现代名称,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地道药材的产地。 二、对其所载药物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等作了现代研究的考察;并详细介绍了所载常用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从实用的角度讲解,以求贴近生活;本书附有药名、附方、药物拉丁(英)学名、植(动、矿)物名称以及病症名等。 三、就一些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常用剂量、用法、配伍禁忌等,以该单味药和由该药为主组成的复方,联系实际例举大量临床应用范例,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 黄帝 之名的传世巨著。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涉及医学,而且还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国医大师李济仁》(作者李艳)是有关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临床经验的集成之作。全书分别从学术思想、方药心得、验案撷英、薪火相传、医话随谈、成才之路、年谱七个部分对李济仁教授从医60余载治疗内、妇科等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收录了其弟子对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整理和发扬。 《国医大师李济仁》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儿科心鉴》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通过对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和历代儿科名家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研究、整理,而且以历史的面貌完整表达出来,以利于继承和发扬,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本书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概括古今儿科学术与经验精华,是中医儿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作为高层次特别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师以及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均有很好的教学、临床、科研参考使用价值。
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由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的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是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的中国的百科全书,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时人王世贞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李时珍 书考八百余家 ,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经验,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代表著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系学习中医的一门必修课程。鉴于原书论理浑身,岐义也多,为了适应读者需要,乃汲取历代文献精华,结合编者多年教学、临床经验而编是书,名为《温病条辨临床学习参考》。 本书体例仍按原书分篇分条。对每条原文设有提要、注释、原文分析、参考资料、按语等项。重点是原文分析,除诠释原文外,还提出一些理解原文应注意的问题并指出原书作者的长短得失,惟以临床实用为宗旨。在每篇之末,附有结语,包括学习要点和复习思考题,供习研者参考。 本书以1958年4月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为主要蓝本;书后附李厚堃所编的《温病赋》,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