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 罗哲初手抄 朱俊 点校 210页 6.875印张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 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至光绪二十年,罗君哲初问业于左公,尽得其传。罗君得此书以后,抱不得其人不传之旨,精录什藏历三十余年,秘不示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罗哲初手抄 朱俊点校 210 6.875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
《内经选读图表解(第2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孙桐、李益生教授主编。作者根据现行高等中医院校《内经选读》教材和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力求将原文的深奥理论用简洁图表表现出来,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内经选读图表解(第2版)》1版出版以来,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多次重印,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我们根据中医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十一五”教改成果,特作修订再版。《内经选读图表解(第2版)》包括《素问》、《灵枢》中的重点和应当背诵的经文,内容顺序按教材编写:图表绘制简洁、合理,既言简意赅,又重点突出,可谓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内经》难得的一本参考书,也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和自学中医者参考。
本书按照《神农本草经》原著体例对其所载目前仍常用的237种药物按照原文、性味归经、附方、实用指 南(含单方验方、保健药膳)、现代应用(含别名、来源、采收加工、形态特征、使用禁忌)等栏目予以图文并茂的介绍,共收录237幅原著古图,494幅原植(动)物、药材、饮片彩色照片,1600首古代名方,1810首灵验偏方,878首养生药膳。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后经蒋廷锡等重为编校,于雍正四年(1726年)以活字本印行面世。全书共6汇编,32典,6117部(一般文献记载作1609部),1万卷,1亿6千余万字,引用经、史、子、集文献达3523种,包罗了我国远自上古,下迄清初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诸子百家各个方面多种学科的内容与成就。是我国现存一部规模、内容最广的巨型古代百科全书,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和称道。 本书除《医部》集中收录了大量的医药内容外,在其他各编、典和许多部、卷中,也收录有广泛丰富的医药卫生内容,包括医药概论、脏象、养生、卫生、医史典制、中药、气功导引、服食修炼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内容和资料在《医部》中则是很少反映或完全没有的。在征引的文献方面,除了部分中医药典籍外
本书按照《神农本草经》原著体例对其所载目前仍常用的237种药物按照原文、性味归经、附方、实用指 南(含单方验方、保健药膳)、现代应用(含别名、来源、采收加工、形态特征、使用禁忌)等栏目予以图文并茂的介绍,共收录237幅原著古图,494幅原植(动)物、药材、饮片彩色照片,1600首古代名方,1810首灵验偏方,878首养生药膳。
本书以现代白话解读《伤寒论》的内在逻辑,说明原著中的“三阴三阳辨证”模式的内涵,让初学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脉络。本书以三阴三阳的整体、动态辨证思路逐条阐述原文的启发,并对于一些具体方药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学习、临床多年的中医学人,也可以作为深入学习经典的参考书籍。
《黄帝内经》作为古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的源泉,是中医学习者的之书。但因此书古奥艰深,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人体疾病观存在着与现代医学不同的观点,对于读者来说谜团重重,令读者理解此书十分困难。作者根据自己对(内经》几十年的研究心得,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对《黄帝内经》按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类解读,力图阐释《黄帝内经》种种谜团,还原古中医学之真面目,使初学者习以继承有源,少走弯路,更好地学习、发展中医.全书内容翔实,析理透彻,可读性强,适合中医学者,中医临床医师,以及广大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博济方》又名《王氏博济方》,宋·王衮编撰,约成书于庆历七年(1047年)。全书共五卷。卷一分伤寒、风证、劳证、血证等五类;卷二分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三焦总治、诸气等七类;卷三分目疾、齿须发、眩晕等十三类;卷四分胎产、经气杂证等四类;卷五分疮科、伤折、丹药、修制药法四类。全书共分三十三类,载方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医方。书中之方系王氏所搜集的秘方和验方,多他书未备,其中良方颇丰,是一部重要的方剂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