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天,太阳行度为“节”;在地,阴阳升降为“气”。古人还按此观念设计了“实验”:把12支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节气一到(太阳运行到某节点),地气就会从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动葭莩灰飞出,这就是“候气术”。这种做法和观念流传千年,也被后人争论不休、毁誉不一。本书作者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对候气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多视角的研究,本书是即将出版的该项目专著的普及本。如果您对候气术尚不太了解,本书可以领你走进一个古人构建的匪夷所思的世界;如果您对候气术已经有了程度的了解,读了本书,想必会颠覆你对候气术原有的认识。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评估”咨询评议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有关资料,分析编撰完成的。本书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天气气候事件着手分析,分区域给出了重点影响该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报告,并凝练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措施。 本书就重庆三峡库区、白洋淀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专门作了案例分析,就近年来台风、高温热浪和雾霾等影响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专门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相关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气候、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管理的决策者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大专院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详细介绍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原理,特别注重气象参数的定量测量。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波与传播、气象信号与多普勒谱、气象信号处理、降水与湍流的测量以及风、风暴及晴空观测。书中给出了各种天气现象的雷达图像和照片。此外,书中还说明了多普勒雷达数据和图像与气象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些气象目标包括龙卷风、微下击暴流、波、湍流、大气密度、气流、飓风和闪电等。《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可供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由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多维克和查尼克撰写。
《气候系统复杂网络及其应用》以气候系统复杂网络的构建和应用为主线,分别从网络构建的数理基础、网络构建的数理方法和网络构建的气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气候系统复杂网络及其应用》分为八章,《气候系统复杂网络及其应用》所涉及的各种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分析方法,均具有清晰的统计和物理意义,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适用于地理学、物理学等研究领域。
《中国水文志》出版问世了。这是我国部水文领域的专业志。它不仅记录了我国水文事业发展历程,而且对我国水文作了系统的科学总结。我个人体会本志有以下几个特点: 统合古今 资料翔实 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文明大国。中国人民很早就对水文现象进行了观测,历史证明中国古水文居于当时各国前列。本志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水文的萌生和逐步扩展深化,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历程。记述全面且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且因果彰明。尤其是选用资料范围广泛,包括水利、海洋、气象、地矿、交通和科研等有关部门的资料,资料系列则远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门类齐全 内容丰富 本志除卷首概述外,共设11篇。另有附录、大事记,并配有不少彩照、图表。 卷首概述用精炼的笔墨综合叙述了中国水文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可供一
《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依据历史文献和现代器测资料,研究1711—1911年期间云南气候与天气灾害,讨论清代档案中天气资料的系统偏差问题,重建该时段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降水等级及冬季平均气温等方面的气候要素序列,分析典型灾害的天气背景和云南季风气候演变的特点。附录部分详细地反映了有关重建气候要素序列的具体考证过程。《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对推动关于全球变化与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概述了青海省自然地理及天气气候概况,主要气象灾害规律,高原对青海天气气候的影响;重点研究总结了影响青海的主要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包括高原天气分析,影响青海的地面及高空天气系统,包括暴雨、大雪、冰雹、大风沙尘暴、寒潮强降温、连阴雨、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同时研究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技术方法,总结了中期过程预报和短期气候专项预报的思路和经验;分析了气候资源现状及其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对青海气候,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为广大预报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阐述和总结了作者近20年来热带气旋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热带气旋突变及可预报性研究、热带气旋异常运动力学、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对运动的影响、热带气旋等值线动力学、热带气旋能量频散及其“波导”理论、地形强迫下台风的异常运动、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突变以及热带气旋登陆及预报决策模型等。书中内容涉及了当前外台风学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较系统地揭示了近年来国际重大台风科学试验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成果,提出了近代热带气旋动力学理论观点和见解。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业务工作的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研究生等参考。
戈登·B.伯南博士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资深科学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影响气候的陆地生态和水文过程以及人为和自然对植被的改变可以改变气候的机制。 《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 第2版)》向读者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框架,简述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及被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本气候学、水文学和生态学概念,以期为学习生态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和地理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入门教材。 生态气候学的核心命题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水分、化学元素和微量气体的循环,成为决定气候的重要组分。揭示这种气候与植被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从植物细胞到全球植被地理空间尺度上及从接近瞬时到千年时间尺度上展开。《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 第2版)》也表述了人类对陆地的改变是如何
本书主要介绍SAR信号处理及InSAR技术在对地观测中的具体应用。书中首先介绍SAR图像的特征、SAR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原理,详细描述InSAR数据预处理中斑点噪声的抑制和干涉基线的估计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利用SAR幅度信息变化检测、利用干涉相干信息变化检测以及综合利用幅度和相干信息的变化检测的方法。最后,本书展示了SBAS—DInSAR技术、PS—DInSAR技术和综合InSAR与GPS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测绘工程和地质工程类高等学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大气环流动力学》是作者长期从事研究生大气环流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的总结。书中主要内容是以现代科学观点,讨论了大气环流的观测事实和理论,并用简易动力学模式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驱动和维持大气环流的机制。其内容包括纬向平均大气环流的观测事实和维持过程、球面大气环流的观测事实和形成机制,还专门讨论了大气低频变化、热带大尺度大气环流、中层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环流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动力学》可以作为大气科学类各专业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者参考书,也可以供气象、海洋、水文、地理、环境、农业、林业、航空、航海和航天等有关专业人员在业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参考。
目前,外正在推广使用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从事气象教学、科研以及天气预报、专业气象服务的有关人员,为了能够使用好这一先进天气雷达的资料与应用产品,迫切需要一本水平适中且可以按照需要选读有关章节的书籍。为此,作者编著了既有理论分析,又侧重实际应用的《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和应用》。该书共分10章,分别为绪论、雷达气象基础简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新的物理量、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与预处理、双线偏振雷达探测小椭球粒子群的雷达气象方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的应用、双线偏振物理量在强对流天气及预报中的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回波分析及风场反演、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结构及功能、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性能指标与实现。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即地球大气的组成和演化,化学动力和光化学基础,平流层的光化学,对流层的光化学,大气气溶胶,云和降水化学,对流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循环、输送和清除过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本书是针对有大气科学背景的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认为读者已具有大气物理学基础知识。由于本书的读者对象大多未曾学习过大学化学课程,在本书的第二章和其他相应章节编入了化学基础知识。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硕士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环境工作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低低温电除尘的技术原理和工程应用,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及电除尘背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原理,电除尘选型技术,低低温与其他先进技术结合,高压供电、控制及绝缘技术,低低温电除尘器结构及应用特点,低低温电除尘器测试技术,电除尘器强度计算与优化,低低温电除尘器典型工程案例。内容面向除尘设备开发、设计、制造、使用,系统归纳了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在我国燃煤电厂的技术特征和工程应用经验。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云降水物理研究》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云降水物理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层状云宏微观结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滴谱特征;观测和模拟的积层混合云形成过程;冰雹微物理结构、谱特征及生长条件;强对流降水宏微观结构;雷电发生频次及起电机理。这些内容有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认识中国云降水物理过程及相应物理机制,为中国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等提供了科学基础。 《云降水物理研究》适用于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天气分析和预报等专业领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低低温电除尘的技术原理和工程应用,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及电除尘背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原理,电除尘选型技术,低低温与其他先进技术结合,高压供电、控制及绝缘技术,低低温电除尘器结构及应用特点,低低温电除尘器测试技术,电除尘器强度计算与优化,低低温电除尘器典型工程案例。内容面向除尘设备开发、设计、制造、使用,系统归纳了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在我国燃煤电厂的技术特征和工程应用经验。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戈登·B.伯南博士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资深科学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影响气候的陆地生态和水文过程以及人为和自然对植被的改变可以改变气候的机制。 《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 第2版)》向读者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框架,简述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及被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本气候学、水文学和生态学概念,以期为学习生态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和地理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入门教材。 生态气候学的核心命题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水分、化学元素和微量气体的循环,成为决定气候的重要组分。揭示这种气候与植被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从植物细胞到全球植被地理空间尺度上及从接近瞬时到千年时间尺度上展开。《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 第2版)》也表述了人类对陆地的改变是如何
本书阐述和总结了作者近20年来热带气旋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热带气旋突变及可预报性研究、热带气旋异常运动力学、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对运动的影响、热带气旋等值线动力学、热带气旋能量频散及其“波导”理论、地形强迫下台风的异常运动、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突变以及热带气旋登陆及预报决策模型等。书中内容涉及了当前外台风学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较系统地揭示了近年来国际重大台风科学试验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成果,提出了近代热带气旋动力学理论观点和见解。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业务工作的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研究生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