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是从作者外公开发表过的百篇论文中选编的,共有喀斯特研究19篇,洞穴研究7篇,其他9篇,按发表年代先后编排。在喀斯特研究方面,以我国南方的峰林与峰丛喀斯特为核心,提出并深人阐述了峰林与峰丛喀斯特的“同时态系统演化”新论。其中《峰林和峰丛喀斯特丛论》一文为首次发表。该文全面地阐述了作者在峰林与峰丛喀斯特系统研究上的新发现与新见解,并对cockpit和mogotes喀斯特进行了讨论和对比。其次是有关喀斯特天坑的研究成果。在洞穴研究方面,以地下河洞穴的系统演化为主轴,提出流人型洞穴、流出型洞穴和含水层洞穴系统概念,指出,只有流出型洞穴洞口的相对分布高度才可进行成层性分析对比。其次是洞穴溶蚀形态的研究成果,着意在成因及水动力作用原理分析。最后提出了洞穴钟乳石类戒因分类方案,似较全面而又有新意。 《喀
本书系统、简明地阐述了地质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构造、演化历史和矿产资源等;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性质、特征、过程、结果以及各种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同时从现代社会对地质学的要求出发,介绍了有关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方面的知识。本书可作为高(中)职院校地质、测量、采矿、通风、安全等专业本、专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滨里海盆地及中亚地区的阿姆达林盆地、费尔干纳盆地的概况、基础地质特征、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内容。本书可供在该地区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及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黏土矿物学》一书从黏土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分类命名、黏土矿物各族的晶体结构特征、物理化学性质、成因与分布、分离提纯技术、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等八个方面对黏土矿物进行系统论述,涉及蛇纹石-高岭石族、滑石-叶腊石族、云母族、蒙皂石-蛭石族、绿泥石族、坡缕石-海泡石族和间层矿物等黏土矿物各族的晶体结构,以及黏土矿物的四类成因类型,即风化型、自生型、成岩型和蚀变型。力图将近年来黏土矿物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为读者学习黏土矿物学和从事黏土矿物的科学研究提供方便。本书可作为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尽管先进的测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偏光显微镜下透明矿物的薄片鉴定依然是岩石学等学科研究的不可取代的基本方法。本图集共收选了岩浆岩、变质岩微观特征照片390帧,并简要说明了岩浆岩、变质岩常见类型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典型矿物的光学性质等内容。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计64万字。上篇是理论篇,系作者对全球矿产勘查形势、勘查战略与勘查策略的思考,系统论述了信息找矿战略;下篇是实例篇,系国外100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史例。勘查史例涉及的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一钼矿床、斑岩型金(铜-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Sedex型矿床和其他类型矿床。每类矿床的开篇,对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每个矿床的发现史均包括地质背景、勘查与发现、小结三部分内容。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供从事矿产勘查、成矿理论研究的人员和地质专业师生参考。本书封面为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带戈尔兹特克(Goldstrike)金矿床,照片由陈永清提供。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从电磁场基本方程出发,系统研究了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测深中快速数值计算方法、全区视电阻率理论、静态效应的互相关矩阵识别与波数域校正方法、异常的奇性指标及静态效应的识别、小波多分辨分析及静态效应的压制,讨论了场源效应及物理实验结果,最后分析了CSAMT的部分应用实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虽定名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但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基于MT法、CSAMT法和频率测深的关系,考虑到非平面波效应和静态效应的广泛存在性,《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重点研究了非平而波效应和静态效应的消除和压制方法,并兼顾了频率域电磁测深正、反演解释方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可供地球物理工程人员、大专院校教师作主要参考书,也可用作相关专业研究生的。
本书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提出了多旋回先张后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史;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盆地结构特征、沉积类型、构造样式、叠置关系、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特别是应用高质量的勘探地震信息将中国含油气盆地石油构造样式划分为挤压构造、拉张构造、垂直构造、扭动构造、反转构造、非背斜构造、复合构造等类型,并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各类构造样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本书可供油气勘探工作者和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针对岩溶地区特殊的资源、环境等问题都与岩溶管道水有关的现象,充分利用中国岩溶地区面积辽阔,环境跨度大(高原岩溶环境、山地岩溶环境、平原岩溶环境及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岩溶环境等)的优势,选择中国岩溶地区,以典型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岩溶管道水流系统为对象。主要介绍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与岩溶水地下系统、岩溶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方法、岩溶管道水系统与岩溶地下河系统基本特征及数学物理表述、岩溶管道水系统与岩溶地下河系统物理模拟模型设计及模拟方法、岩溶管道水系统与岩溶地下河系统物理模拟的应用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提出了许多留待以后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本书内容具体,力求突出研究方法的应用性,可供水文地质、路桥及路基基础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
本书以现代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对四川省之元古宙第三纪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厘定,涉及自1907年以来,近一个世纪中外学者建立的各类地层单位,提出了建议停用或不采用的单位名称,对拟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和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岩群、岩组)逐个明确了定义的层型,进行了多重划分对比,并讨论了地层格架等问题。
《中上扬子叠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与物质分布规律》选择关键时期(晚加里东、晚海西、印支)和重点层位(上震旦统、寒武系、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为主要对象,紧密围绕叠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和物质聚集分布规律,并与东特提斯域构造沉积演化格局相联系,通过对露头、钻井和地震剖面等进行详细的地层层序、沉积、地球化学、古隆起形成演化、同沉积构造作用、盆一山转换过程与耦合关系的研究,建立晚震旦一白垩纪地层层序格架;阐明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沉积充填过程、层序结构、主力烃源岩(黑色页岩)和主要储层(礁滩沉积)发育的古地理古构造背景与分布规律、古生代海相盆地内部及边缘带的物质分布和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中生代陆相盆地盆一山转换过程与物质分布的耦合关系、盆地上下组合的叠加与改造关系;系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计64万字。上篇是理论篇,系作者对全球矿产勘查形势、勘查战略与勘查策略的思考,系统论述了信息找矿战略;下篇是实例篇,系国外100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史例。勘查史例涉及的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一钼矿床、斑岩型金(铜-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Sedex型矿床和其他类型矿床。每类矿床的开篇,对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每个矿床的发现史均包括地质背景、勘查与发现、小结三部分内容。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供从事矿产勘查、成矿理论研究的人员和地质专业师生参考。本书封面为美华达州卡林金矿带戈尔兹特克(Goldstrike)金矿床,照片由陈永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