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阐述海洋内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与海洋实际工作、应用科学及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海洋内波的性和潮成内波的非线性,介绍中国海内波实际状况,其中包含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有的是首次发表。本书内容包括:海洋内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程;在各种浮频率垂向剖面和存在剪切流的海洋中线性内波的传播特性;线性和非线性潮成内波;内波实验室实验;海洋内波观测和资料分析;海洋内波场的统计特性和谱模型;海洋内波的生成、相互作用及消衰;中国海的内波;等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石油开发,水下航行器的设计与操纵等领域的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及决策人员等,而非仅对海洋内波研究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为海洋信息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母。海洋中有一些远古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灭绝,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独居一隅。它们见证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被称为海洋里的活化石。《珍贵的海洋活化石》历数了海洋中现今仍生存着的代表性的远古生物,有不少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特点吧。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适合中小学生,及其他年龄段的海洋生物爱好者。
《海洋生态学(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海洋环境(物理、化学、地质、生物诸因子),海洋生物(漂浮、浮游、游泳、底栖生物各生态类群),各种生境的特点以及生物生产、数量分布变化与各种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论述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并以篇幅(最后3章)扼要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与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和科学管理海洋生物资源;人类活动对特定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全面丰富,主要特点是编入了作者多年积累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地引用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材料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生态学规律,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是极其难得的。 《海洋生态学(第2版)》适合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也可作为了解海洋
本文集的论文以POCM模式对南海海流进行三维数值计算及由此而得的大量结果为基础,结合南海季风实验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中大量实测的海流和温度盐度资料,参考众多学者对南海的研究论文经两年的分析而写成。刊出论文20篇,其中,关于环流、中尺度涡和升降流的论文15篇关于海峡水交换的论文2篇;关于温盐分布特征和风暴发的影响及不同季节水团结构的论文3篇。 本文集是海外学者与学者合作、精心研究的成果。文集内容丰富,是一本深入了解南海物理海洋学内容的重要文献,可供科研、教学部门有关人员参考及图书馆收藏。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生界底界面、沉积基底面(中生代沉积地层底界面)、结晶基底面(变质岩层顶面)、莫霍面的形态、埋深及新生界、中生代沉积地层、古生代(中、古生代)地层厚度所需的一系列新方法技术,以及针对在海区前新生代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这一目标而研发的重、磁、地震联合反演与数据处理系统,并展示了其在东海和渤海示范区的应用实践。
《海洋法系列丛书:海洋问题专论(第2卷)》继续遵循《海洋问题专论》(卷)的选编宗旨,汇集了作者近四五年来研究海洋问题、海洋法原则和制度后,公开出版的部分成果。内容包括海洋法的基础、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及中国应对海洋问题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本卷收集有关上述基础问题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成果,具有的前沿性。希望《海洋问题专论》(第二卷)的出版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法,解决海洋问题,有的助益,并能为我国推进海洋事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