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附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 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大学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黄河河流地貌过程》以作者对黄河地貌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河流地貌系统的理论框架中,系统地阐述了黄河河流地貌过程的各个方面,涉及泥沙从侵蚀源到沉积汇运动的全过程,即从坡面、沟道中的泥沙侵蚀,到泥沙在坡面、沟道、各级支流、干流中及河口三角洲输移、沉积的整个过程,以及河流地貌的塑造与演变的过程。本书的体系结构是按照流域地貌系统理论中的侵蚀带、输移带、沉积带来展开的,即以现代侵蚀产沙过程、泥沙输移过程、泥沙沉积过程三大部分为主线,同时还突出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地貌现象,如多营力侵蚀产沙过程、高含沙水流的侵蚀、输移和沉积过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特性、干支流河型特性及其成因、流域地貌系统中的耦合关系、入海水沙通量变化与三角洲发育演变等。与此同时,还指出了这些成果的应用意义,可以为黄河流
《一滴水生态摄影丛书:多样性的中国湿地》以生态摄影作品为载体,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启发了读者认识湿地、关注湿地、思考人类与湿地和谐发展。《一滴水生态摄影丛书:多样性的中国湿地》将中国湿地区划分为6个湿地区——青藏高原湿地区,蒙新高原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东北、华北平原湿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平原丘陵湿地区,西南、华南山地湿地区,分别讲述了各湿地区的河流、湖泊、沼泽、滨海和人工湿地等湿地类型。
本书汇集了过去40年里,编者们在东起内蒙古赤峰,西至甘肃河西走廊,这样一个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空间范围内,所取得的与环境变迁问题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四编:编为“理论和方法”,这是后面三个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二编为“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研究”,第三编为“冀、辽、内蒙古交界及毗邻地区研究”,第四编为“河西走廊地区研究”,后三编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区域实证研究。理论部分的论文基本以发表时间的早晚为序,大致排出一个思想发展的脉络。实证部分的论文,则按地区分类,首先从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开始,然后是冀、辽、内蒙古交界及毗邻地区,最后是河西走廊地区。各个研究区域之内,或按时代,或按专题,再将论文加以分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1:100万》采用百万分幅,总图幅77幅。每一幅地貌图由四个版面构成,版面为标题、编著作者注记、200万地势图;第二三版面为地貌图,包括正图和图例,邻幅接合插图、行政区插图等;第四版面为该分幅地貌说明及200万影像图。
刘宝银和杨晓梅编著的《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着眼于“信息边疆”的新理念,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就环中国多方位岛群,并涉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与朝鲜等多国,即南海周边、东海东部、黄海东侧等,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岛间海峡与水道,以七个区段由北向南,抑或由西向东,进行了目标的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并就岛礁信息,表述了基于GIS海岛警示系统的设计要点。 ????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可供国家策略、外交、军事、国土、海洋、遥感、地质、地理、测绘、航海、水产与军事院校等各专业和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