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考古时代长江下游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部力作。书中全面收集考古遗存资料,运用考古学和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相关学科的手段与成果,采取定量分析,为全新世以来长江下游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提供了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以及系列性的考古时期地图,对代表性区域与时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了恢复性重建。同时,并提供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进程新模式,给予现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以历史镜鉴。 本书还讨论考古地理学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可能性,把握了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之间的跨越性课题,拓展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科建设的意义。
本书是作者1987年出版的《风沙地貌学》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共分四篇:篇,风沙运动物理,从微观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风沙流中单个颗粒的运动状态,研究颗粒起跳的机理及其在空中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颗粒浓度和输沙通量等物理量的分布,单宽输沙率的大小及动力学过程等。第二篇,风成地貌,阐述了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分布规律;风成沙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沙漠的成因、发育模式与年龄;世界主要沙漠的变动历史和中国沙漠的演变模式;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态势等。第三篇,风(治)沙工程,全面介绍了风(治)沙工程的分类、作用原理与设计原则,各类风(治)沙工程的防护效益及应用条件。第四篇,风沙地貌研究方法,详细地介绍了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风沙运动和风(治)沙工程的研究,以及风洞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方法。
这是一部黄河史,是一部自然与人文,精神与科技,经济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生态与心态,历史与地理,悲哀与壮阔相浑融的黄河史。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采取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黄河为轴心,以编年为经,人物与专业门类为纬,分“自然篇”、“摇篮篇”、“文明篇”、“防洪篇”、“灌溉篇”、“航运篇”、“人物篇”等七部分交错展示。既注重史料的搜求与考据,又注重富有创意的分析与阐释;既重视必要的数量化与确定性,又不放弃行文的情景性与形象性;既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与实在性,又张扬主体的倾向性与性。这是我国目前系统展示黄河的自然变迁与深刻文化内涵的本黄河“全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上篇是总论,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环境替代性指标及其与某些古气候参数的转换函数,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年代学或年代学框架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序列,中国北方E_W向环境和古环境大断面,若干特征时段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空间格局,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北方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和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下篇可以看成是分论,分为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内陆极干旱和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华北滨海和边缘海及西北太平洋古环境变化及其代表性事件的研究结果。
本书共六章,其内容包括泥石流及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泥石流勘查基础理论,泥石流野外勘查与室内实验,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统参数确定,泥石流危险区划分与防治模式和泥石流勘查实践等。《泥石流勘查技术》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汇集了作者研究团队40多篇论文成果,其中sci论文10篇;关键的参数计算都有实例作为支撑,《泥石流勘查技术》共有40多个泥石流勘查案例;不易理解的内容均有插图,《泥石流勘查技术》共有插图200余幅。本书特别适合从事泥石流勘查的人员使用,可供国土资源、水利水电、交通、铁道、环保、建设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地质、地理、水文、水工、资源环境、水土保持等专业师生阅读或作为参考教材使用。
重力学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本书又是《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中《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卷。本书将重力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特别对近几年来在理论、方法、技术、仪器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给以着重论述,并且将外应用重力方法的实例分门别类扼要地给以介绍,显示了重力学用在国民经济、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本书内容力求系统全面,文句简洁,图表清晰。本书即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具有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事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或工程地质调查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本书是我国本有关喀斯特流域-湖泊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系统成果专著。系统介绍了作者作为学术带头人领导的课题组近十年来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大气沉降物、河水、地下水、湖泊水体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机理和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全书共计六篇,内容分别涉及:中国西南地理、地质和生态环境特征概述及研究立项的学术思路和研究背景介绍;贵阳市干湿沉降物地球化学与大气环境;西南喀斯特河水地球化学与流域地质和生态环境,重点介绍了西南喀斯特流域——乌江和西江(珠江水系)流域河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流域侵蚀过程和养分流失的关系;喀斯特城市,即贵州省两个主要城市(贵阳和遵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地球化学;乌江干流及其水库中营养元素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