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扬子鳄、孔雀、鹦鹉、亚洲象、大熊猫、野马、野驴、双峰驼、麝、獐、长臂猿、金丝猴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
《古生物学原理(第3版)》是国际古生物领域一本颇有影响的基础图书,已出到第三版。《古生物学原理(第3版)》即第三版(2007年)的中译本。书中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做了较大改动,吸纳了近些年来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众多热点研究的新进展,内容全面系统。对地质古生物读者而言,《古生物学原理(第3版)》不仅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而且同样可作为地层古生物专业人员了解国际前沿的重要参考。
《恐龙王朝的兴盛与衰亡》的主人翁叫恐龙,它是晚三叠世从爬行类中演化出了一个分支。它们在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成为幸存者,在白垩纪中期达到鼎盛期,但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灭绝了,只有少数的爬行动物成活到今天,它们的灭绝换来了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植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大约是在远古代的震旦纪,可能是在6亿年以前由绿藻类逐步演化而来的。动物也在海洋中渡过了几亿年,然后才开始试探着爬上陆地生活。首先来到陆地的动物叫两栖类,它们大概从古生代的志留纪(约4亿年前)开始试探,到晚泥盆世正式登陆,在3.6亿年前开始的石炭纪得到了大发展。同时,在晚石炭世由两栖类演化出了爬行类。在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早期的两栖类灭绝了,而后在中生代又演化出了现在生存的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在二叠纪
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异极藻科(硅藻门)分类学研究的成就。书中记述了该科4个属1叫个分类单位(包括66个种和76个变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异极藻科植物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详实的论述。 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为历史最悠久、规模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农业科学,是最深入研究的领域之一。从操纵植物的基因结构,到以植物为生物能源的使用,在过去十年里已在植物和农业科学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发展,每年都有非常重大的发现。 本书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知识和进展,当今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各种组学的研究状况,以及目前对于遗传工程的理解。其后的章节将介绍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存、植物育种、种子改良,以及孤雌生殖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内容都与农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密切相关,同时为读者深入理解后面关于新科技应用前景的章节提供背景知识。最后讨论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和社会学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本书内容由相关领域专家精心撰写,包括对取得成果的评述,新的植物生物技术方法、产品在促进经典植物科
《朝阳化石新编》,本书简介: 朝阳是块宝地,在遥远的中生代,当地球其他地方被海水浸泡时,朝阳大地被甘甜的淡水包围,因而朝阳成为中生代淡水生物的王国,从而成为了中生代化石的宝库。全书分为六章31节,章、初识朝阳化石;第二章、朝阳化石甲天下(上);第三章、朝阳化石甲天下(下);第四章、朝阳木化石;第五章、朝阳化石的故事;第六章、朝阳化石做出大文章。
本书结合多位作者及其同事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在广泛收集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种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内容包括:种子形态与组分、种子发育、种子萌发与休眠、种子老化与抗氧化系统、种子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种子/胚的超低温保存技术。 本书可作为种子科学与技术工作者的研究用书,也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和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