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资源研究的对象包括真菌、假菌和类菌原生动物的一个大类群。涉及食品、医药、轻工业、农林渔牧业、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经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李玉主编的《菌物资源学》全书共分为10章。各章内容:菌物资源学概论,菌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保育,食用菌物资源,药用菌物资源,有毒菌物资源,农业用菌物资源,工业用菌物资源,共生菌根真菌和地衣菌物资源,菌物基因资源,菌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菌物资源学》可作为高等院校食药菌、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制药、植物(森林)保护、资源、农学、环境、林学等专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菌物资源利用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中国重要有毒有害植物名录共收集了我国74科,267属,579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种,种子植物569种。收集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分布的种,也包括少量从国外引种栽培的或入侵的国外种。名录主要介绍了每种有毒有害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境、毒性部位、有毒成分、毒性与危害等6方面内容,并附有中国重要有毒有害植物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可供从事医药、农业、林业、植物保护、草原保护、畜牧兽医及有毒植物研究工作者参考。
《西北农牧交错带常见植物图谱》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困难立地工程造林技术研究”中“西北农牧交错带严重侵蚀区植被恢复与造林技术研究”和“水蚀风蚀复合区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与示范”等项目或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综合而成,是解决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植物识别难题撰写的。《西北农牧交错带常见植物图谱》概述了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区域范围、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植被恢复之对策,记述了西北农牧交错带种子植物300种,简述识别特征、分布和用途,附彩图300余幅。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几百万人因患各种恶性肿瘤而死亡。近年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植物性抗癌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前,来自植物的抗肿瘤药物在总抗癌药物中已占相当的比例。《潮汕地区抗癌植物图说》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前人的工作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植物形态、主要化学成分、抗癌药理作用、抗癌应用等方面对生长于潮汕地区具有抗癌功效的11种藻类植物、13种真菌类、14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92种被子植物进行了描述。
《中国植物志:8卷兰科(2)》内容主要包括:兰科、兰亚科、三、树兰族、(十二)香荚兰亚族、香荚兰属、大香荚兰、香荚兰、肉果兰属、肉果兰、矮小肉果兰、血红肉果兰、山珊瑚属、毛萼山珊瑚、山珊瑚、直立山珊瑚、蔓生山珊瑚和倒吊兰属等等。
优良牧草品种的集约化种植、利用是南方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高产优质的草(编委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品种培育是该产业发展的优先条件。自1987年至2014年我国已审定登记了475个牧草品种,然而一些优异的资源未被妥善保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一直重视牧草品种的保存、保护工作,已集中保存了适宜热区推广利用的品种93个;《中国热带牧草品种志》是上主编刘国道述工作的集成凝练,《中国热带牧草品种志》重点介绍了草品种来源、优异性状、利用价值、高效栽培措施等信息,是热区现有品种最详细的图文介绍,也是品种育成后的承接性工作,这对优良草品副主编白昌军杨虎彪种的推广及传承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植物志:8卷兰科(2)》内容主要包括:兰科、兰亚科、三、树兰族、(十二)香荚兰亚族、香荚兰属、大香荚兰、香荚兰、肉果兰属、肉果兰、矮小肉果兰、血红肉果兰、山珊瑚属、毛萼山珊瑚、山珊瑚、直立山珊瑚、蔓生山珊瑚和倒吊兰属等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花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稳定性;花色苷抗氧化作用、辅助降血脂作用、辅助降血糖作用、抗突变及抗肿瘤作用、缓解视疲劳等生理功能,并对花色苷进行了安全毒性学评价。本书内容新颖、实用,可供植物学、食品、化工和医药等有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
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使野生花卉的识别非常精彩、有趣。如何让普通读者快速地将野花从纷繁的种类中识别出来,是本书的初衷。植物学上将具有特征的野花进行归类,本书中将这些同属一个科的野花称为一个家族,如菊科家族、兰科家族……并重点介绍了这些独特家族的典型特征,了解了这些特征,即可迅速知道野花的类别,进而可以深入了解到该种野花的具体信息。本书参照《中国植物志》采用的恩格勒系统进行分科,每科为一个家族,介绍了17个具有典型特征的野花家族,共360种野花,每种野花都有详细的形态介绍、花期、生长环境、海拔分布和大量的野外实地拍摄的精美图片,对于热爱自然的普通读者更为实用。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走进大自然,欣赏识别植物的终身伴侣!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学”之一,是多种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涉及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漆小泉等主编的《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由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员共同编著,按照代谢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及应用三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编写时力求做到实际和适用,使初学者能够较快掌握植物代谢组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适合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供科学研究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湖南植物志》是全面系统论述以湖南原生种类为主、兼述习见栽培种类的维管植物的地方性志书。全书对湖南境内的植物资源概况、植物科、属和种(含变种、变型)的名称(包括中名、拉丁学名、省内地方名)、主要引证文献、形态特征、分布及生态环境等均有适当的记述,并对部分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种类,就其化学成分及含量、用途和资源保护做了较为精练的阐述。科以下等级均有明晰的检索表,便于厘定植物所属的科、属和种。是植物分类、资源开发利用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专著。本卷为全志的第三卷,包括被子植物中猕猴桃科至交让木科,共22科,215属,976种和种下单位,其中757种具有精致图版410幅及彩色照片101幅。这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地方性等特色的专业工具书。本志可供农、林、园艺、医药、环保、轻化工专业人员、有关大专院校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