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恒研究员及其团队30年的研究成果,是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各类群专家对植物标本的准确鉴定,该专著首次详细记载了高黎贡山地区的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名录,并对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来源及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证,提出一个与该区域相适应的种级分布区类型系统。
《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 广西植物》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编著的《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距该系列专著《海南植物》出版 7 年后我国科研人员对热带雨林地区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和专著编研的又一科研成果。该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全面开展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编辑而成,共收录广西热带雨林区域的维管束植物 262 科,1288 属,2737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性状、花果期、分布与生境等。该书文字力求准确、简明扼要,图片清晰,是一部集实用性、科学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热带雨林植物的保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热带
邓涛、张代贵、孙航、杨敬元、储德付主编的《神农架植物志(第3卷)(精)》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反映了湖北神农架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生态分布与分类地位。全书共分四卷,记载了神农架原生、归化及栽培的维管束植物208科1219属3767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2科4属27种,蕨类植物25科71属306种,裸子植物7科27属43种,被子植物174科1117属3391种。*卷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睡莲至莎草科共919种,第二卷从禾本科至桑科共964种,第三卷自荨麻科到茜草科共976种,第四卷含龙胆科至伞形科共908种。本志书记载了新发表的产于神农架的新属1个和新种5个,湖北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17个和新记录种52个,补充和订正了一些物种的形态描述。为方便广大读者使用,本志书采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排列,除介绍了科、属、种的中文名和学名外,还对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
我国植物园在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的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原始资料,在爵床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发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爵床科植物45属152种(含2亚种、1变种、1变型),其中本土植物及归化物种100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高等植物卷》(2013)的近危植物1种,易危植物1种,我国特有植物33种,引种栽培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境外植物14属52种,纠正了植物园鉴定错误的物种名称,补充了观赏性强的爵床科物种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每种植物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别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和主要用途,并附精美彩图展示物种形态学特征。采用Reveal(2012)分类系统,属、种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 本书可供植物
本卷册收录了我国主要 植物园迁地栽培的百合科植 物芦荟属175种5变种,详 尽介绍了其中的151种4变 种。收录的芦荟属植物中, 除库拉索芦荟以外的全部种 类都被列入CITES附录Ⅰ或 Ⅱ,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 种类约37种,其中包含 濒危种5种,濒危种5种,易 危种4种,近危种2种。收录 种类均原产自非洲、西亚及 其周边岛屿,亦是 各植 物园迁地栽培的种类。本卷 册纠正了一些植物园鉴定错 误的物种名称,对于一些没 有确定中文名的种类进行了 拟定,补充了各园基于栽培 物种实地观测的形态特征以 及物候信息,并追溯了芦荟 属植物在我国的迁地栽培历 史。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 名、拉丁名、别名等分类学 信息和自然分布、生态与生 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 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 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精 美彩色照片展示其物种形态 学特征、不同栽培
邓涛、张代贵、孙航主编杨敬元、储德付摄影的《神农架植物志(第2卷)(精)/神农架国家公园丛书》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反映了湖北神农架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生态分布与分类地位。全书共分四卷,记载了神农架原生、归化及栽培的维管束植物208科1219属3767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2科4属27种,蕨类植物25科71属306种,裸子植物7科27属43种,被子植物174科1117属3391种。*卷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睡莲至莎草科共919种,第二卷从禾本科至桑科共964种,第三卷自荨麻科到茜草科共976种,第四卷含龙胆科至伞形科共908种。本志书记载了新发表的产于神农架的新属1个和新种5个,湖北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17个和新记录种52个,补充和订正了一些物种的形态描述。为方便广大读者使用,本志书采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排列,除介绍了科、属、种
《药用植物学教与学》是关于高等教育《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探索专著,融知识、方法和科研思路为一体,内容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学教学全程实录和教学交流两个版块,其中,全程实录涵盖课前教师备课思路、课中教学过程记录、课后交流和思维碰撞整理的课后记,既有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又有课外药圃、大蜀山和黄山野外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不文字记录,还有全过程情景展现的彩图映衬;教学交流版块由学生黄山实习感悟,学生回忆、教师感言三个模块组成,是教与学互动的良好体现,将一门课程带给学生的感受,课程学习多年后的回忆及教师探索中药植物教学的体会完整的记录下来,供后来者揣摩和体会。本书可供药用植物学教师、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中药植物爱好者参阅。
中国重要有毒有害植物名录共收集了我国74科,267属,579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种,种子植物569种。收集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分布的种,也包括少量从国外引种栽培的或入侵的国外种。名录主要介绍了每种有毒有害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境、毒性部位、有毒成分、毒性与危害等6方面内容,并附有中国重要有毒有害植物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可供从事医药、农业、林业、植物保护、草原保护、畜牧兽医及有毒植物研究工作者参考。
本书共分9章。章是关于有花植物双受精发现历史的报道;第2章描述真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胚如何建立形体构图的细节;胚胎发生期间控制胚和胚柄发育的遗传与分子因素的鉴定分别在第3~5章中介绍;第6章的内容涉及整个胚,描述了胚在静止或休眠期间的一般策略;关于胚乳的发育、遗传与分子研究,主要涵盖于第7、8两章;第9章描述无融合生殖、体细胞胚胎发生与花粉胚胎发生,展示在缺乏双受精时的胚胎发生和一部分的胚乳发育。全书文献资料丰富,囊括了这个时代有关有花植物双受精及胚和胚乳发育领域的世界研究进展。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植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海藻遗传学》是我国藻类遗传学研究的专著。本书全面介绍了当前外海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海藻遗传学基本原理以及藻类遗传的特征和机理。重点介绍了我国海藻遗传学研究成果,尤其在海带、裙带菜、紫菜和江蓠遗传学,以及褐藻、红藻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水平和成就。 本书共分9章,包括海洋原核微藻分子遗传学、海洋真核微藻遗传学、海洋绿藻遗传学、海洋褐藻遗传学、海洋褐藻分子遗传学、海洋红藻遗传学——紫菜、海洋红藻遗传学——江蓠和海洋红藻分子遗传学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藻类学、遗传学、水产养殖与栽培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相关学科师生教学及参考用书。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五十年》适合于植物学界、历史学界、教育界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共分为4章。章概述了外关于湿地的定义、湿地环境、湿地植物、湿地植物类型以及湿地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第二章介绍了广西湿地适宜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生境类型及特征、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湿地植物的生态类群与生活型;第三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广西湿地维管束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及其区系特征;第四章阐述了广西湿地中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类以及它们的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书中还附有大量的湿地植物图片,以辅助介绍广西湿地植物的相关知识。
植物考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对考古发现的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的研究,来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这些年学界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植物遗存的提取和检测方法的摸索改进以及各遗址检测资料的积累上,资料和研究都处于零散状态。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对这些零散的资料,做个相对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植物考古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虽然还很薄弱,但构建起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至少有利于今后整个学科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