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献为主,在追溯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哲学基础、论证策略,以及各自所遇到的批评和挑战。并试图以道德境界论为理论架构,探讨与整合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流派的可能性与途径。《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可供伦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及环保事业的从业者、关心环境保护的人士阅读。
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生境丧失是当前地球上的主要事件之一,Hanski在本书中对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生态学后果给出了深入而详尽的阐述。本书分五个部分:(1)生境,对生境定义、分类、破碎化景观中的生境特征等进行了阐述,这是本书的基础部分;(2)生境丧失,对生境丧失的类型、森林、湿地及若干种小生境的丧失给出了介绍;(3)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生境丧失的响应,对生物的生境选择、破碎化景观中从个体到物种水平对生境破碎的响应等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4)生境丧失和灭绝,主要论述集合种群在破碎化生境中的动态和灭绝;(5)萎缩的世界,对保育、生境恢复以及社会与自然关联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Hanski强调世界范围内的生境丧失导致的后果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需要知道景观水平上的种群动态以评估其现状并努力避免在未来发
本书建立了深圳湾地表水环境信息管理与事故应急决策系统,利用此系统可对水环境信息进行科学精细管理。此系统是以“3S”(RS、GIS、GPS)技术为支撑,以EFDC水环境数学模型为内核,对地表水质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数据共享、实时预警和科学决策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可为深圳湾水系水环境的管理和事故预警提供手段和工具。对于深港两地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质量评估和突发事故决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亦可为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评价与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史记载数据,通过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客观而科学地探讨了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地质活动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解读,力图展示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基本过程,预示未来发展趋向,为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以环境吸附材料为核心,系统评述了各种吸附材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分别针对污水中的重金属、饮用水中的砷和氟、水中新兴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气相中的温室气体CO2,总结了各种高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和吸附机理,阐明了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构建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制备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系统评价了多种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选择性和再生性等指标,最后对环境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内容系统性强,兼具前沿性和学术性,数据丰富、信息量大,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生态水文学前沿》立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书对两种最常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堆肥(好氧)过程和消化(厌氧)过程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介绍,包括两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种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工艺设备、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等。全书包括16章,讨论了消化过程诸多方面的问题。前几章集中讨论了不同类型废弃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堆肥、蚯蚓堆肥和厌氧消化。后面的章节讨论了最终产品中存在的“好”的和“坏”的微生物。后面的章节介绍了应用基础研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处理废物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能充分体会生物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艺术,并且通过阅读最后一章,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固体废物、生物堆肥等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士参考阅
水利建设已进人生态水利时代,水利工作者肩负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本书系统介绍了水生态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生物类群与常见水生生物、水生态环境、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湖泊及湿地治理生态工程、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水利水电生态工程和农业水土生态工程等。本书题材新颖生动,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许其功、席北斗、曹金玲等编著的《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区域差异》共分6章。前两章主要叙述我国不同湖泊区域典型湖泊的水环境现状、水体营养状态及湖泊富营养化演化趋势;第3~6章分别从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分析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湖泊营养状态的关系,从而明晰不同湖泊区域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分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书的内容涉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成果、湖泊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适合高校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湖泊管理者参考。
本书以荒漠、水系、三角洲等地貌形态为出发点探讨中国区域环境史问题,分别选取西北毛乌素沙地和青海省、西南贵州省、中部淮北平原以及东部黄河三角洲和长江口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毛乌素沙地讨论人类垦殖活动与沙地的关系,贵州石漠化地区着重人文因素中政策制度的研究,黄河三角洲着重复原自然变迁的过程及模式,青海及黄河下游变迁的影响两篇则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余论部分介绍了欧美环境史的研究动态、中国环境史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历史地理学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关系。
《环境科学大辞典》是一部以环境科学为主的大型专业辞典,主要供环境科学工作者,以及广大理、工、农、医、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工作者使用,同时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释疑解惑之用。 这部辞典,是为了适应环境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当代环境科学发展水平而编写的。辞典全面收录了环境科学基本的、重要的、常见的名词术语,覆盖了环境科学所有的分支学科,体现了环境科学各学科、各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在选词、释义方面,朝着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努力。同时,针对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收录了极为丰富的环境科学新名词、新术语以及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力求定义明确,特点鲜明,充分反映当代环境科学发展的成果,促进环境科学技术发展。
20世纪中叶,作者涉足环境问题,以环境哲学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分析环境问题,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寻求应对途径。1986年提出“生态文化”概念,我认识到,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它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表示工业文化已经达到它的最高成就的鼎盛时期,问题之凸现表示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代替它的将是一种新文化——生态文化;它将开启人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1986年作“关于生态文化问题”的学术报告,1989年发表《生态文化问题》一文,此后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1986年)、《生态文化论》(2001年)两种专著。 为了学习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精神,《生态文明论》汇编了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分布式模拟》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水文过程演变规律及其耦合机理”的部分研究成果,针对黑河中游地区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关系及耦合机理,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文过程演变规律及其生态效应、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相关研究。作者系统搜集和整理黑河中游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多源数据,开展研究区典型植被土壤样带野外调查,厘清上中游水文过程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辨识流域 NDVI 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探索利用高光谱遥感反演土壤植被信息的方法,建立中游地区基于物理机制的生态水文模型。研究
《剧毒难降解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是作者研究团队2001~2019年对剧毒氰砷和难降解杂环及重金属稀土高浓高盐等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典型示范工程的总结。全书共15章,内容包括:亚氨基二乙腈,农药(精喹、胺草醚、草甘膦、土菌灵、克菌丹、丹、噻呋酰胺、氯氰菊酯、、联苯肼酯、3-甲基-2-硝基苯甲酸、萎锈灵、抑芽丹、啶酰菌胺等)共14种,染料(酸性橙67、酸性黑PV、酸性黄199、酸性红374、酸性红336、酸性红249、酸性红9、酸性黑172等)共82种,稀土(含放射性铀、钍),半导体(多晶硅、单晶硅),制药中间体(4,6-二羟基嘧啶等),蛋氨酸,印染和重金属等废水及高磷污泥的处理工艺及示范工程。《剧毒难降解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废水和其污泥处理及生态环保专业的科研、管理和操作人员及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
水生生态系统演变指水域中无机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变化特征。《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演变》主要介绍长江干流、通江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的地形、水文、生源要素和浮游生物变化。《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演变》共分6章:章综述外重要河流、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及主要人为干扰;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阐述长江中上游干流、通江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自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演变规律;第六章阐述长江干流-通江湖泊-河口生态系统演变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