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环境学、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物理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定量化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生态变化过程,揭示浮游植物的生长规律,阐述营养盐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营养盐限制的判断方法,阐述海洋环境与浮游植物生长的生态学原理以及浮游植物与人类决定大气碳的变化和平衡的过程。本书共分为32章,主要内容为生态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营养盐、光照时间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生长规律、地球生态系统机制、大气碳的变化和平衡、地球降温的造山运动等。
本书主要以图片形式对实验室土壤检测中氮、磷、钾等元素及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总离子、重金属等指标检测方法的原理、试剂、操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详解,结合十多年的试验操作注意事项,对实验操作过程中难点、不易辨别知识点进行图解,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本书主要针对从事土壤常规、光谱原子吸收等指标检测的实验室人员,特别适用于刚从事检测的、经验较少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从事课题研究的人员,操作简单易懂,方法技巧容易掌握,同时也是一本面向基层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检测人员的实验室操作技术水平技能参考书,在推广中有指导意义。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献为主,在追溯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哲学基础、论证策略,以及各自所遇到的批评和挑战。并试图以道德境界论为理论架构,探讨与整合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流派的可能性与途径。《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可供伦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及环保事业的从业者、关心环境保护的人士阅读。
《生态水文学前沿》立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许其功、席北斗、曹金玲等编著的《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区域差异》共分6章。前两章主要叙述我国不同湖泊区域典型湖泊的水环境现状、水体营养状态及湖泊富营养化演化趋势;第3~6章分别从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分析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湖泊营养状态的关系,从而明晰不同湖泊区域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分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书的内容涉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成果、湖泊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适合高校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湖泊管理者参考。
本书对两种最常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堆肥(好氧)过程和消化(厌氧)过程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介绍,包括两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种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工艺设备、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等。全书包括16章,讨论了消化过程诸多方面的问题。前几章集中讨论了不同类型废弃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堆肥、蚯蚓堆肥和厌氧消化。后面的章节讨论了最终产品中存在的“好”的和“坏”的微生物。后面的章节介绍了应用基础研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处理废物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能充分体会生物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艺术,并且通过阅读一章,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固体废物、生物堆肥等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士参考阅读。
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生境丧失是当前地球上的主要事件之一,Hanski在本书中对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生态学后果给出了深入而详尽的阐述。本书分五个部分:(1)生境,对生境定义、分类、破碎化景观中的生境特征等进行了阐述,这是本书的基础部分;(2)生境丧失,对生境丧失的类型、森林、湿地及若干种小生境的丧失给出了介绍;(3)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生境丧失的响应,对生物的生境选择、破碎化景观中从个体到物种水平对生境破碎的响应等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4)生境丧失和灭绝,主要论述集合种群在破碎化生境中的动态和灭绝风险;(5)萎缩的世界,对保育、生境恢复以及社会与自然关联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Hanski强调世界范围内的生境丧失导致的后果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需要知道景观水平上的种群动态以评估其现状并努力避免在未
本书建立了深圳湾地表水环境信息管理与事故应急决策系统,利用此系统可对水环境信息进行科学精细管理。此系统是以“3S”(RS、GIS、GPS)技术为支撑,以EFDC水环境数学模型为内核,对地表水质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数据共享、实时预警和科学决策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可为深圳湾水系水环境的管理和事故预警提供手段和工具。对于深港两地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质量评估和突发事故决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亦可为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评价与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史记载数据,通过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客观而科学地探讨了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地质活动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解读,力图展示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基本过程,预示未来发展趋向,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整个环境工程领域有一整套的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这些原理是基于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等科学原理的。本书分两大部分共8章。第Ⅰ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分为5章,主要为环境工程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Ⅱ部分阐述了基本原理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为3章,内容包括水质工程、空气质量工程、危险废物管理。最后,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附加了环境工程学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数据、环境工程中的数学解答方法等。书中包含了很多例题并且每章后均留出一些习题,希望能使学生集中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环境工程中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环境系统并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同时也适用于相关政府人员、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以荒漠、水系、三角洲等地貌形态为出发点探讨中国区域环境史问题,分别选取西北毛乌素沙地和青海省、西南贵州省、中部淮北平原以及东部黄河三角洲和长江口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毛乌素沙地讨论人类垦殖活动与沙地的关系,贵州石漠化地区着重人文因素中政策制度的研究,黄河三角洲着重复原自然变迁的过程及模式,青海及黄河下游变迁的影响两篇则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余论部分介绍了欧美环境史的研究动态、中国环境史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历史地理学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