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机接口、植入芯片、人工器官、神经增强药物、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书尝试从伦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进行哲学理论的反思。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原真,如何看待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如何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如何评判身体功能与技术产品的融合趋势,以及如何理解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等。 作者提出,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和技术产品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敞开面对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物种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未来图景。
本书拟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
那天阅读鲍尔多给我的感觉是,就像康拉德的马洛在《黑暗之心》中谈到库尔茨的宣言时所说的,“好像一层面纱被撕破了”。她的著作的确很像一位小说家的作品,因为它恢复了普通批评语言中经常缺乏的东西:那种具体化的感觉,在场的感觉——感觉被写的东西的确是真实的;某些事情真正处于紧要关头;在某些基本方面,我们得到了一个真相。那天晚上我们在阅读小组中进行的讨论具有实质性差别。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感觉自己得了精神错乱,是一些努力证明作为思想家和消费文化成员的价值的女人,这种文化正不断弥漫,并似乎在许多方面将我们界定。但那天晚上在读鲍尔多的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努力讲一种对我们而言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语言;我们感觉成为对话的一部分。苏珊·鲍尔多拒绝站在当代文化之外,从高处进行批评,因此给了我们
郑也夫教授在人大、北大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城市调查报告,以使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性发现相互印证。《众生的京城》一书,是选其中者编辑而成。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变化太快了,要使城市社会学跟上城市的脚步,需不断更新经验认识。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将探访伸向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性文章,视角颇具时代气息,对认识城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极有价值。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
《社会工作伦理》主要介绍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伦理问题如何产生、如何做出伦理决定,并将讨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问题。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的一般性问题,包括保密原则、价值中立、专业关系等。《社会工作伦理》旨在帮助社会工作学习者和实务工作人员培养价值伦理意识,将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译作女性主义),对于很多女性乃至于男性来说,往往可以产生这样的想象:她们昂阔步,勇敢向前,是一些毫无吸引力的女性,她们激愤地要求抛弃家庭,或遭丈夫的遗弃,或许不穿胸罩。然而,这种关于女权主义的贬斥性的描述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描述是不能真正表现他们的特性及其蕴涵于其中的意义的。事实上,女权主义有时候会有一些关于家庭性关系、母子系和女性身体的颇争议的观点,但是,这些公正的性属观点远不如公共的引导性的信任来行“理性”些。本书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女性主义的论域,让各种观点和立场做一番真正的沟通。 毫无疑问,读者想要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描述性说明和理论,我们在本书里已经选入的内容。我们支持读者的反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令他们满意的答案,我们确实是把读者作为我们
本书系统地评价了1945-2000年间的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尤其是20世纪末叶有代表性的欧美人口理论。全书共分12章,着重评介那些研究人口自然变动(生育率和死亡率)、人口自然结构变动、人口迁移变动的学说,以及几个最重要的综合性的西方人口理论;控制人口增长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人口转变理论,特别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它系统地评介了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代表作和主要理论观点,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力求使读者了解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的全貌和发展主流。本书适合作为广大读者人口学习教材和研究人口问题的参考书,并继续作为考研参考书。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或经济问题,没有哪个比饥饿与饥荒问题更为急迫。尽管它们并非新近出现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技术和生产显著发展的情势下,其持续存在则尤其令人愤慨。 该书关注的内容是为消除影响世界许多地区的饥荒威胁和长期饥饿问题所采取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思想和坚定的奉献的基础之上。该书在有关问题的理解上前进了重要的一步,例如书中对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公众活动在普遍遭遇世界饥荒问题分别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评价,从中我们可以受益匪浅。
本书介绍这门以社会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科学,论述其研究方法,概念构筑体系,体系内在联系,体系蕴含理论等内容。
该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自然灾害生成、演化的规律、特征及其在乡村社会层层扩散的过程,论述了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乡村经济、社会冲突的关系,指出灾害源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
《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阐明了比较教育的行为者与目的、量化与质性方法的应用、经验在比较教育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从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地域、历史、文化、价值观、教育成绩、课程、学习方法和教学创新的维度进行厂深入而精细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比较教育在社会科学学术部落中的地位。
本书是第一本对中国传统公有制基本细胞——单位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作者在大量制度变迁个案的基础上,对中国单位制度的起源、发展,扩张到弱化的全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初步结论,如单位制度的特性、基本结构、制度化因素,单位成员的行动策略,单位社会的微观经济动机及发展态势等。作者认为,中国单位制度起源于执政集团为迅速实现现代化目标而颁布的一系列成文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单位社会质的规定性。在单位制度结构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中,中国单位由一个以生产效率为初始目标的生产机构逐渐演变为一个劳动过剩的就业组织。因此,单位制度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五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文化气质、社会主义的产权结构和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谨慎地推
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是20世纪的一位的社会学家。他出生于德国,纳粹上台后流亡国外,在英国度过了半生的时光。在其代表《文明的进程》中,埃利亚斯勾勒了欧洲上层阶级从中世纪以来在生活方式方面的细微变化,指出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礼仪变革实际上乃是社会权力关系之深刻变化的反映。循此思路,埃利亚斯又将他的进程社会学研究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对艺术、文化、国家的形成、暴力的控制、体育社会学、知识与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学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创造性的分析。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是埃利亚斯有关以上诸问题之最重要论述的精彩汇编,浓缩了这位颇具原创精神的社会学家的思想精髓,对我们认识各相关问题并从总体上把握埃利亚斯的社会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