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机接口、植入芯片、人工器官、神经增强药物、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书尝试从伦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进行哲学理论的反思。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原真,如何看待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如何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如何评判身体功能与技术产品的融合趋势,以及如何理解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等。 作者提出,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和技术产品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敞开面对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物种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未来图景。
本书拟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与人权之间的政治、伦理与法律关系。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物的福利和繁荣根据其自身即身有价值。这些价值不依赖于为了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而地对非人类物的利用。对于生态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力是天然清晰和明白显现的价值公理,人类对它的限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本书是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理性、认识论与环境人权,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环境人权的社会需要,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拥有免遭有毒污染环境的人权,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等。该书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江苏近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对江苏近现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主要围绕:江苏近现代手工艺人的来源与构成、传承与工巧;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依赖与生存;手工艺人与手艺相传、生存的竞争与江苏近代社会,以及手工艺人群体的近代化问题和手工业及其艺人的现状及其未来生存的内容进行阐述。举要内容如下:本课题下篇是专题研究,计有:陈筱娇《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究》、唐雅敏《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杨晓枝《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研究》、贺丹《手艺的坚守——南京秦淮灯彩世家手艺传授方式考察与探究》、陆培亚《如皋风筝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郭氏风筝”为例》等,既有“宏观史学”的全方位考察,又有微观史学的
《家庭论》以家庭问题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对家庭的经济分析。虽然利用了作者以前的研究成果,但许多分析都具有独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男女两性和品质相同的个人之间的家庭分工,第三章把一夫多妻制的影响和对孩子的需求、男人之间的差别及其它变量融为一体,第九章分析了非人类物种的交配及其后代的数量,第十一章则论述了传统、古代、近代社会中的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及其血缘关系问题。其它章节的基本分析,以出版论著中已有叙述,但此次对其讨论的内容又进行了重写。本书主要侧重于分析上的深化,但大多数章节也有经验材料,近期统计数据,特定乡村、城市和国家的历史研究,教、非洲和东方社会的情况,还有原始社会有类学中的人种史,这些材料很不系统,但其广泛性却正好表明了提出的一种全面的分析,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现在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技巧和实操(2018)》共包含十个专题,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前如何准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有关表格填写注意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何选题,选题依据(研究动态、学术史、意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思路方法(基本思路、方法、计划、可行性),创新之处、预期成果及参考文献,研究基础与条件保障,政策解读、申报组织、材料审核与评审程序,申请书撰写小结。除了系统性较强外,该书还有另外三个特点:一是全书用了大量案例对要点进行辅助性解读,这对于项目申请者和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更容易。二是全书通过等现代媒体手段,配置了一些重要的科研素养资料,节省了大量篇幅。三是全书在阐述上通俗易懂,是基于多年来我在各高校演讲的课件和讲解录音整理出来的,这使得该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现场的文化解读》通过对华北某县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的研究范围“横跨”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领域,抓住了城镇化道路转型的关键,其研究视角从政府切入,准确把握住了当前城镇化的主要矛盾。 《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从空间、组织、党建、认同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置问题。 《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重要和有意义的发现之一,就是从几个案例的形成过程来看,各种因为政策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地被政策化解,这得益于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上下融合”的机制,达到了一种作者所谓“非冲突治理”的状态。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归侨及华侨农场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世界上有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国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他原因,有一部分人又返回祖国,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归侨。作者研究的分析基础是归侨社区的多元结构和群体关系,而社会变迁及文化适应则为其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视角。她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广泛的文献阅读、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敏锐的学术思索,但最终动力则是对人类学社会结构理论与文化动态理论的深刻领悟和交叉应用。
《曾国藩全书》以曾国藩的为官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卷,“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成功心法——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识人秘要——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治家方略——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传世箴言——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实为中国家教范本。《曾国藩全书》堪称案头枕边的智谋宝典,将为我们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