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的作者使用简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案例,分5个部分回答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区别是什么?社会工作研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伦理与权利关系是怎样的?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是什么?社会工作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在美国的院校和实际社会工作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谈论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时,学者们喜欢用三角形来形容,即教育、研究和实务,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集教育、研究和实务为一体的学科。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和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地位。 社会工作研究对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江苏近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对江苏近现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主要围绕:江苏近现代手工艺人的来源与构成、传承与工巧;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依赖与生存;手工艺人与手艺相传、生存的竞争与江苏近代社会,以及手工艺人群体的近代化问题和手工业及其艺人的现状及其未来生存的内容进行阐述。举要内容如下:本课题下篇是专题研究,计有:陈筱娇《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究》、唐雅敏《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杨晓枝《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研究》、贺丹《手艺的坚守——南京秦淮灯彩世家手艺传授方式考察与探究》、陆培亚《如皋风筝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郭氏风筝”为例》等,既有“宏观史学”的全方位考察,又有微观史学的
本书堪称“社会工作的百科全书”,提供了关于社会工作实务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书中涵盖了社会工作总体实务,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案主会谈的原则、当代咨询理论、性咨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工作、组织工作、社区实务工作、社会工作评价、社会工作评估、一般系统理论、跨文化社会工作等内容。特别是,本书为社会工作实务 提供了众多的工作模式,包括性治疗技巧、催眠、生物反馈、放松技巧、调解、神经语言学方案、环境治疗、任务中心技巧、系统脱敏、家庭咨询理论、女性主义干预、交往分析、现实疗法、理性疗法和行为疗法,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中学到广泛的技能和干预技术。
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初版于1950年,广受好评,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始终名列前茅。它上溯欧洲古典时代,下及21世纪初,娓娓道来西欧如何在数百年里逐渐兴起,创造出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该书视野宏大,内容广博,论述细密,见解深刻睿智,展示出历史的奥妙与魅力所在。本册《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讲述了从19世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历史发展。这期间的决定性事件是工业革命,它使得欧洲奠定了对全球的统治地位,彻底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从1870年开始,欧洲达到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均形成了对世界的优势。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标准走进百姓家丛书: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防控知识问答》是标准走进百姓家系列丛书的一本,是关于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防控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共分为五篇和三个附录,其中“性质危害篇”着重介绍室内环境甲醛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来源篇”重点介绍了室内环境中甲醛污染的来源,特别是由于建筑、装饰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防控标准篇”重点介绍了国家关于室内环境甲醛污染检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控制篇”和“净化治理篇”重点介绍了室内环境甲醛污染的防治知识,使广大读者了解室内环境甲醛污染基本的常识和防治方法。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理解的社会学引论)(精)/许茨作品系列》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虽然韦伯的探讨是正确的,而且,他也以一锤定音的方式确定了社会科学的哲学的恰当的出发点,但是,他所进行的各种分析却不够深刻,因而未能奠定各种专享有可能使精神科学的各种重要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很重要的是,韦伯所提出的有关主观意义的核心概念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作者试图把这些社会科学的问题的根源,直接追溯到有关意识生活的各种根本性事实上去,期待为人们探讨当下社会学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能够提供重要的启发。
在这个日益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与繁荣地方共同体及其共同体生活。本书的主旨在于阐述西方社会的共同体以及社会生活的状况。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在部分中,我们将考察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内容包括后福特主义或后工业主义(章)、反传统性(第二章)和全球化(第三章)对后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书的第二部分讨论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是不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和重要的组成内容,并需要采取何种途径在后工业社会里维护与重建这种共同体。
本书所列举的方法比较便于应用,内容也很广泛,它包含了在多种场合下的盘问术,但没有明确哪些领域的人应当使用哪些方法,这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方法具有很大的通用性。相信,有意借鉴者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找到那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方法。但我也希望,借鉴者千万不要单纯地使用这里的方法,因为,大多数方法在使用上是要考虑其使用顺序和条件的,尤其是后者。当你准备使用某种方法之前,要考虑它的合法性,以免因为方法违法而使获得的证词受到污染。要知道,受到污染的证词——有瑕疵的证词,在法庭上是非常容易受到挑战的,因而也不易被法庭采纳。 本书涉及的被盘问的主体多数都是当事人和证人,前者有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和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有自由状态下的当事人,也有已被采取了强制措施的当事人。后
关系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在变动逻辑、影响作用的社会学研究。关系社会学丛书旨在向读者呈现关系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推动关系社会学研究与教学,建立关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本书在制度与市场的分析框架内论述了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演变过程,阐述了乡土性在村民城乡流动中经历移植、消解、重构的辩证流变历程。乡土社会有闭合性与开放性两重属性,因此关注村落发展需要具有向内与朝外的视野。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婚姻家庭既是一种很基本的制度安排,又是一个很基本的民生问题。本书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检索和整合的基础上,以“女性、婚姻与革命”之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经验、经历与两性关系发展变化为研究主线,对根据地婚姻新政下女性的具体生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内容关涉婚姻习俗调适、两性关系冲突、新婚姻家庭形态、妇女组织机构、军婚保障机制、婚案司法审理、女性英模建构、抗属形象塑造、女性社会日常、妇女生育卫生、妇婴身心保健、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财产权等诸多层面,并注重作为婚姻主体的女性本身对婚姻的切实体会和内在感受。这对于进一步深化革命根据地史,特别是根据地婚姻家庭史和女性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汉书 食货志》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与“货”构成中国王朝时期经济运行的主体,而“食货”在性质上属贡赋体制范畴,其内涵与今人所谓“农商”之意相歧。刘志伟教授多年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承前人研究之余绪,着眼于贡赋体制,聚焦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与市场活动及其运作机制,捡若干史料,积点滴心得,撰数篇小文,合编为一册,企能通过探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之若干实态,解释王朝贡赋体系下市场扩张之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