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主要从我国面源污染管理需求出发,介绍了目前为止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面源污染业务监测的模型系统DPeRS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具体介绍了本模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软件业务平台和多尺度的应用示范,尤其实现了中国区域的多年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本研究推动了环保科技的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将面源污染纳入总量评估体系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及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围绕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主题,系统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关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文件等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每个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角度,从土壤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暴露情景设定、控制污染物筛选、敏感受体选择、推导过程、参数选取以及各国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2017)/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绿皮书》采用理论构建、技术应用和案例分析的编写框架,分别阐述了智慧低碳城市群、低碳山水田园城镇、智慧低碳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附上2012-2014年城市低碳发展数据集和2014年7月以来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大事记。本报告认为,智慧低碳城市群是实现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主体形态,它能更好地利用好城市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应该以智慧低碳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态,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也应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建设低碳山水田园城镇,形成智慧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为推进我国“建设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5章。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环
《区域生态资产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在总结、借鉴外已有的生态资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资产的概念和内涵,探索了生态资产耗损和流转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模型,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态资产评估及应用技术体系;对生态资产空间流转形式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区域生态资产损益与承载力影响评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典型区域生态资产损益和流转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区域生态资产优化配置与经济合作,并构建了基于生态资产流转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战略的制定提供支撑。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综合考察了中国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过程,全面梳理了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和经济形态状况,并深入探讨了西北地区先秦时期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西北地区先泰时期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有明显的制约,反过来,多样性的人类文化多数时候都能够有效适应环境特点及其变化,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先秦时期这种比较和谐的人地关系,成为西北地区数千年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机制。
为推进我国“建设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5章。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湖泊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下篇着重介绍有关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的几个典型案例。全书共分八章。~5章为上篇,主要介绍湖滨带与缓冲带的功能与作用;归纳论述湖滨带与缓冲带的类型及其环境问题;阐述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的理念与设计方案及其修复对策;同时还介绍了湖滨区低污染水的净化体系。第6~8章为下篇,分别介绍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案,以星云湖、杞麓湖、长寿湖为例的湖泊湖滨区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案,抚仙湖缓冲带生态修复的思路与方案。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工业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案例分析》设总论章节,详述了验收监测报告中各章节共性内容的编写要求,而各案例则力求突出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保留了工程概况、污染产生及治理、监测内容及结果评价、环境管理检查等关键内容。 《工业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案例分析》各章节案例点评结合行业特点延伸到行业发展概况、工业特点、污染物特点及排放水平等的点评,同时对各行业验收监测应关注的现场监测期间工况把握、布点原则及采样代表性、监测仪器选用及特别质控措施、监测数据审核分析、评价标准选用、行业特点及项目特征决定的环境管理检查、风险防范措施、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和重点等进行了归纳。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厌氧生物技术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外该领域的技术进展编写而成。《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立足于污染物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核心点,围绕微生物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着重阐述废水(物)处理厌氧生物技术和有机废液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全书共分11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特性及内容、厌氧处理生物技术的一般原理、传统厌氧处理生物技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处理技术、两相厌氧废水处理生物技术、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生物技术、第三代废水厌氧处理生物技术、废水中营养物质去除的厌氧生物技术、固体废物处理(置)的厌氧生物技、有机废液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厌氧生物技术;同时,为补充内容,书后还附录了厌氧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厌氧实验
本书收录了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111篇,分为“大会报告”“暴雨、暴雪”“台风与海洋气象”“强对流天气”“雾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中期预报技术方法及数值预报技术、平台开发等预报技术”六个部分。
2018年,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各项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经济定量关系、环境法治、排污许可立法、环境社会治理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际环境政策比较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专报、学术文章成果。这些成果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一些政策建议和方案已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2018年卷)》即是对这些专报、学术进行分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