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撷取了梵高艺术生涯中大量片段,以严肃而生动的论述呈现了梵高的艺术发展进程。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梵高的十载艺术生涯,通过近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叙述和分析了梵高的艺术之路。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梵高大量书信片段,这些 梵高的话 ,直观透露了梵高对人生、艺术的信念及对健康、死亡的看法,读者可由此一窥梵高的精神世界。 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本书还从两条主线来论述梵高的信仰和艺术生涯:首先,梵高是如何从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其次,梵高艺术历程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受到了不同画派和画家的影响。对其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与流派包括巴比松派、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伦勃朗、德拉克罗瓦、高更等。本书诠释了在这如此众多的前辈及同辈大师的影响下,梵高如何创造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拉斐尔(Raphael,1483 1520年)的绘画近五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它们具有神奇的魔力,激发着观者的想象力,带他们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无论是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所具有的那种迷人而优雅的美,或是那些古典形式的完美无瑕,还是他描绘的叙事性场景的巨大魅力,拉斐尔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环境都令人目眩神迷和心服口服。 为赞美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这部华丽的巨著以豪华的大画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拉斐尔笔下的绚丽色彩与优美笔触。每一幅重要作品都在本书中复现 从《美惠三女神》和肖像画,到《雅典学院》和在梵蒂冈的其他湿壁画。艺术史学者苏伊达为这些图片撰写了专业的注释,与之相配的是拉斐尔的研究者、文艺复兴研究学者贝特 塔尔瓦基亚写就的新序言,它们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阐明了拉斐尔的艺术之美。
本书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图录。书中收录近60件/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艺术作品,以齐白石笔下的四季为线索编纂,分春、夏、秋、冬四个主要单元,收录相关绘画作品,另单列齐白石草虫作品为一单元。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感受齐白石对四季变化的独特诠释。此外,图录也呈现了博物馆展厅中的新媒体展项,并附数字影片的观影链接。本书另收录齐白石年表、人物关系图及4篇学者论文,从不同角度解读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带读者走近齐白石的艺术世界。
本书精选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所藏陈洪绶画作,收录其花鸟、人物、山水等册页小品110幅,展现陈洪绶绘画上的技巧与风格,原色印刷,册页精装,满足读者临摹、研究、鉴赏等多方面需求。陈洪绶为明末清初绘画大师,生性怪僻,愤世嫉俗,生时正值明室危亡,山河破碎,故一生漂泊坎坷,徘徊于郁闷失意之间。他诗书画俱佳,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风格以高古奇骇著称,与崔子忠齐名南北,世称“南陈北崔”。清初评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有言:“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可见陈洪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其高古奇骇的画风和“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艺术追求展现出他不拘流俗的
由谭平主编的《王德芳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作品集)(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艺术家系列作品集之一。本书是王德芳作品选集,该书精选王德芳近年创作的作品60余幅。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时代感,可作为美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Hiii Illustratio2016国际插画作品集 第四辑》由七位国际插画师担任评委,八家专业媒体担任媒体评审,从第四届Hiii 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大赛的1598 件参赛作品中精选获奖和入围作品358件。参赛作品来源的丰富性、艺术家的敏锐性和评审团队的专业性,都保证了本书具备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创新的艺术眼光,可为每一位插画师和插画爱好者们提供生活、艺术的灵感。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配套图录,内含部分展品图片。
内容简介
吴子深,是近现代画家中的著名画家,近代著名的 三吴一冯 之三吴之一,苏州人,出身名门,曾为民国时代名医,后移居台湾。他于山水人物花鸟都有成就,但因居于台湾,艺术的成就在大陆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播。本次出版吴子深的画册,集中展示他的近250幅书画作品,并对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作以介绍,比较全面地体现画家一生的艺术成就。
《世界名画家全集:常玉》是介绍我国画家常玉先生生平事迹的专著,书中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他一生中:少年艺成、留学东京、加入“天狗会”团体、柏林初涉摄影、“巴黎艳丽的肉”、圆顶咖啡馆恋情、作为雕塑介入、以“乒乓网球”名义赴纽约等重要的事件。
在十年前,冯长江先生专程从美国带来一批他的作品,其中他以中国传统优美的毛笔线条和皴染技法,结合现代写实手法和色彩学的一系列现代女性题材作品引起我高度的重视,我认为他这系列的作品在中国画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风格。问题的关键是这一系列作品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除了要求画家具有很强的艺术造型能力以及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需要画家的激情,并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投入长期的创作,才能把这一创新的艺术风格及技法成功推向成熟的高峰。自1998年至今,冯长江一再以自己的真诚之作显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实力、虔诚和执著。他的作品获得了中外广大艺术爱好者无数的赞许,并为观众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他的艺术拥护者从中地发展到中国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远及美、加,欧洲等广大地区的西方观众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
为便于研究者检索,《桃花坞》“文献”章节收录了从1950年至2009年12月有关桃花坞年画研究的专题论文及论著、古籍中所涉谓之“年画”的对应称谓以及20世纪至今相关年画和版画的综述性著作(各地代表年画及民艺学论著则不在此列)。同时,还录了清末民国卖画艺人钱杏生在1962年1月为桃花坞年画社唱录的唱卖谣24首,作为仅存于世的唱卖记录。它对研究桃花坞年画在清末民国期间的民俗民心、消费形态、文化诉求,对画作的进一步理解都有相当大的意义。
1939年6月,吴湖帆的原配夫人潘静淑不幸病逝,吴悲痛至极,为悼念爱妻,同年编撰出版画集《绿遍池塘草图詠》,这是潘静淑生前画作的结集,是她一生画作的精粹。此画集由吴湖帆自费出版,流传极少,足显珍贵。另外还附录有潘静淑夫人的遗作《绿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