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代山水画入手,将历代画论内容重新归类,再按照历史的演进予以纵向排列,全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并且予以简明的注释,这对于学习中国画论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任伯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上行者、寿道士等。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花鸟画精品集》收录作品均为任伯年花鸟画中的精品之作,作品涉及各个年代,有的作品我们确实是难得一见。
中国画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其间涌现出的作品和理论著述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套丛书的著者多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使得著述在关注技法传授的同时更凸显学术精神。在中西文化交融互渗的大背景下,密切结合当前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成果进行编写,即符合中国画基础教学规范性,又适应当代艺术创作规律。其体例新颖,表述流畅,既融汇了绘画知识的可读性和绘画技法的可操作性,保证了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适合各类业余美术爱好者的学习之用。
本书从古代山水画入手,将历代画论内容重新归类,再按照历史的演进予以纵向排列,全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并且予以简明的注释,这对于学习中国画论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王镛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还表现在他的古雅与冲淡。而这恰恰又是他的性情与风格的体现,也是他不同于老师李可染写实山水的地方。王镛山水的古雅,从外表看,似乎来自于他诗、书、画、印四绝又相互圆通的传统文人气质,而从根本上说,是他找到了一种契机,也就是说他强化了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某种潜在的现代感或现代构成的意识,找到了以抽象笔墨形式来表达全新意象与意境的转折点。他笔下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较之传统的表现手法更具视觉冲击力量。然而,王镛山水中的境界又是冲淡的,不是吗?他用笔上的从容、用色上的单纯,形象上的简化乃至于水墨渗化中那淡淡的放纵,已经从心中的氤氲转化为笔下的烟云了。技法上的创新,无疑也是王镛写意精神的显示。他的构图造境、强调的是大势与气象而力避繁细。其景多取于中,境则多取于高远,
郭传璋早年师从祁井西、李鹤筹学习山水画和花鸟画,并研习宋元明清诸家绘画及画论,传统功力深厚。在广泛吸收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为古法所囿,经常深入名山大川,接受大自然特别是黄山的启迪。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以造化为师,勇于创新,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马寒松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作者马寒松是我国国画人物画家,尤善画古代历史人物,其作品构图考究,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典雅,画面意境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本书作者详细解读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体会,技法要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画研究丛书:书画同源(黄宾虹)》主要是针对黄宾虹的作品,对其书画艺术中的书画同源的命题的研究。全书共分四章,包括黄宾虹的生平传略,画学还从书学来,直从书法参画法,笔墨统摄与转换。
赵志田,男,1940年生,汉族,河北省晋州市人。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等诸位先生。1965年毕业后即被北京画院吸收为专业画家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新华书画院和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在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足迹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不断吸收中外一切的艺术精华,融汇贯通,深入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如《大庆工人无冬天》《太行情》《情系太行》《秦始皇铸钟图》《华夏志民族魂》《家乡春消息》等。1989年,他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两次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初赴参加海峡两岸名画家作品联展,作品广受好评。1996年6月赴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1996
为了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彰显草书艺术的专业性、独特性、抒情性和高难度,增强大众对草书艺术的认识度和审美兴趣,提高草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水平,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与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墨舞神飞?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系列活动”。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远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热爱“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中华大地,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宣纸上学画江南山水,以后有幸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作。昌明的时代更使我们这一代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作博士研究生,让我重新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看了许多古代画论和作品,心静了,怀虚了,气顺了,知识也丰富了,对传统的认识自然得到了升华。
《傅抱石中国画法要论》荟萃了傅抱石先生经典著作《山水人物技法》及《中国的人物画与山水画》,并增加他有关山水人物画方面的精彩论述内容,全书还集中了傅抱石大量的画作和画稿,内容丰富完整,文笔典雅与通俗兼具,深入浅出,易读易懂,是高水准的中国国画类读本。
李在(1400-1487年),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讳称春谷。李在于明建文二年(即洪武33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在福建莆田江口郑坂村(今蒲江村)。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12岁后寄居莆田城关祖家金桥巷生活,并到莆田梅峰书院继续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青年时登仕途,官广东高阳县尉、高要县尉,后迁云南(新编《莆田县志》载:李在官云南知县)仕云南,“行取”入都。李在常进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宣德中被宣宗朱瞻基钦取入京,值仁智殿待诏,进画院后画作钤“金门画史之印”。李在1487年9月病逝北京,遗骸由跟随其在北京生活的长子君洋(号启东)迁回莆田江口郑坂村大宅里安葬。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明代莆籍画家李在之艺术造
十多年前的一个偶然,左右脚各自踏进了齐白石一实一虚两个梦。由于这,我便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了一系列有关辉煌的梦。这个梦好长好长,终于梦成了这么一本书。
《马寒松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作者马寒松是我国国画人物画家,尤善画古代历史人物,其作品构图考究,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典雅,画面意境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本书作者详细解读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体会,技法要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书画既与佛教有着这般的因缘,历代书画家所创作的带有禅意的作品,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颐富先生近年搜求历代禅意书画,并邀同好者共辑一册,其慧心可鉴。《古今禅意书画集珍》计为一百四十余幅,远自明人,近到当代,或为名家,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释氏,所作皆与佛教有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