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
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有学
本画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集。画册中收录的作品是近来画家在华山、峨眉山等地的写生小品。这批小品画代表了画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与新尝试,在艺术造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白晓军的艺术风格独特,既雄厚豪放,又清旷流动、沉郁苍茫。他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画里的风景能够扑捉到山水的灵韵,尤其是他画笔下的桂林山水,率真、雄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与气势,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本画册中所画华山、峨眉山、桂林等地的景色作品同样精彩,他把祖国各大名山用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名山或许不是写实的,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哪一座名山,因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每座名山的气质。画家用简单的水墨语言描绘不同景物的特点,从画中也可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内心的平静,这份
本书旨在对于当代中国水墨做一综合性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审视,在此基础上进而考虑当代水墨的艺术史定位及理论话语等问题。为此目的,本书提倡从个案分析到宏观释读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和讨论方法,鼓励冷静、慎密的历史眼光,并从广阔的全球文化、艺术和历史角度反观当代中国的水墨艺术,从这个特殊角度审视当代艺术中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在介绍国画入门纸笔工具及用法的基础上,依次通过分析郑板桥、张大千、任伯年、吴昌硕、八大山人、齐白石和唐伯虎这七位国画大家的名作与画法精髓,详细剖析了国画中竹、兰草、百花、藤本、禽鸟、虾虫和山水这七大题材的绘制技法;书中绘制步骤详尽,技巧提炼清晰、案例类型丰富,大字大图阅读轻松、临摹方便,非常适合各年龄段零基础国画初学者自学提高。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语言,以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中国画中的水墨画更是以高度概括的简练笔墨,来创造优美的造型,以淋漓的水墨和畅快的翰墨情趣而为大众所喜爱。 李松柴先生多年来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并致力于青花瓷器彩绘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曾荣获国家创作“金奖”,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美术著作。近期所著《水墨动物画技法》以中国画水墨技法来画动物的形神,以娴熟的技巧追求各类动物的优美造型,所绘动物结构严谨,水墨层次分明,趣味浓郁,堪称佳作。 本书中所选古代画家韩滉、李公麟等人的作品,被历代评论家称为“神品”、“妙品”,早已蜚声海内外,学之可得古人传统。 美术作家与美术教育家,美术创作画册与美术教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不同;教学生和搞创作都应该是好的美术家,但好创作家
传统的“四群子”——梅、兰、竹、菊一科,中国画家无不衷情此道,从技不直说,容易掌握,而从艺术上深求,却非易事。因为多少年来,文人墨客用之喻人抒怀,这样,就要求画内有情思,画外有意趣,画家如无文学、哲学、书法……各方面的学养,就很难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否则,徒具形式意思不大。近年来,业余习画的朋友多从“四君子”入手,往往画不上我久,就沾沾自喜,自认得手,把艺术看得十分简单,不可不慎。 梅乃花魁,她的色、香、神、韵,惹得诗人画家讴歌不已,千百年来,画梅名家辈出,近世也不乏高手,梅是春天的信使,无论画折枝还是繁株,得其形是入门工夫,传其神才是真本领,出枝要瘦俏,点花要冷艳,双钩、没骨各有其妙,要在实践中细心琢磨。简胜于繁,淡胜于浓,以书入画,追求个人的格调和风貌。其余可在作者的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妙笔丹青画百态 系列图书专门为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做,其涵盖了国画中山水云树、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等多个绘画题材。本书着重于花鸟鱼虫题材的绘画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示范案例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让读者在学习花、鸟、鱼、虫绘画技法的同时,也能逐步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笔墨与造型技巧。本书是 妙笔丹青画百态 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5章,由浅入深地教你轻松掌握国画中花、鸟、鱼、虫的绘制方法,在每种题材的画法演示讲解之后都附有各式各样的图例,可以供初学者临摹,以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花鸟鱼虫的读者及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国画培训班和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中国绘画讲究师承和传统的延续,千余年来一直是这样。与传统的对话、与先师的学习往往成了中国画家的必修课。跳跃式的师承和传统延续也叠加了中国绘画的精度和厚度。这里谈到的丁世弼,是一位借古开今的传统型画家。 在丁世弼的水墨仕女人物画中,较多的表现江南小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体,配有小船、杨柳、桃花、修竹、芭蕉、溪流、篱笆、庭院等。墨彩酣畅淋漓,用色大胆,随意点染;画风质朴醇厚,构图严谨饱满,有浓厚的江南婉约情韵。他将深厚的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紧密结合,使画面既有生活的气息,亦有时代的声音,更有远古的回响。诚然,丁世弼的中国人物画还处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件件作品都值得称道,然而,这位年近古稀、饱经风霜的老者,对艺术极其执著,为免去俗事的干扰和赢得更多的时间从事中国画创作,而独居一室
《 水墨人物写生》是人物画教学中的重要一课,也是人物画创作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说的写生,传统画论中叫“写真”、“写像”、“写照”等等,不论何种叫法,其本质都是一样,就是一定有一个真实的人物为蓝本,作者根据这个具体的人物来画,有些是当场对着对象来画的,有些是经过仔细地观察了对象之后,凭着记忆来画的,我以为这二者都可以叫做写生,是广义的写生。现今的美术学院利用模特儿来进行水墨写生练习,以提高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和水墨表现技巧,成为人物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实际上,水墨人物写生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练习的手段,也是人物画表现的一种方法,好的人物画写生,就是一幅好的人物画作品,虽然它没有大幅作品的人物多,容量大,但它更接近生活原型,人物更富有生活气息,艺术形式的表现也往往更
20世纪是中国美术的转折时代,是大师辈出的辉煌时代。张仃自五十年代初就倡导水墨写生,曾与李可染、罗铭联合举办水墨写生画展,影响甚大。后多以焦墨作山水,倚中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又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朴拙大度,别树一帜。张仃创作涉猎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也擅漫画、壁画、邮票设计、装饰设计、画年、宣传画等。 本书主要讲述了张仃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评论,并收录了他的精彩作品,让你走进张仃,了解张仃,熟悉张仃……
约六千年前,当我们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起,牛,作为六畜之一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群“经”之首的《周易》就有“乾为马,坤为牛”的叙述。把牛作为厚德载物、负重致远的象征。春秋时《礼记·月令》中记载周代的习俗说,冬末官府祭鬼,作土牛,送寒气以迎春。后世改为立春日举行,所作土牛叫“春牛”。及近现代历书开篇多以“春牛图”为首,以示一年之歉丰。“牺牲”一词均为“牛”旁,是由古代祭祀天神的贡品名词而演变为献身精神的动词。有史以来,牛的形象人们赋予了众多的人文内涵,作为勤劳奉献的"形象大使"是当之无愧的,它与今天所提倡的公民道德精神又何其吻合! 在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牛与人相依相伴,它既是生产的工具,又是人的朋友,加之它性情温顺,忍辱负重,与人们生命进程中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讲求“以形写神”,画家创作时并不需要进行写生,而是通过对所画对象的观察、认识、理解,用精细的线条勾出人物的形象,再层层敷彩。其特点是笔法工整细腻,细节明彻入微。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面对面的人体写生引入了美术学院的教学,对人物造型、人物透视、解剖等方面知识的准确把握,以及绘画中光与色的借鉴,使得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精致的线条创造出了更有意味的形象。 相对写意画来说,工笔画的成画时间长,大幅作品甚至需要经年累月的工夫。在今天日新月异的节奏中,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能有这份执著、耐心的画家已经很少很少,李爱国就是其中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他以坚韧的精神、丰富的积累、艺术上的敏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若有
秘修斌,笔名墨丹,号野草堂居士,1946年生于西安。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家学部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委政协委员,一级画师。擅长走兽画。本书着重阐述运笔用墨、彩墨写意的基本技法,图文结合介绍绘画走兽的作画步骤。书中附有其彩墨动物画的作品,可供学习者参考。
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20世纪以还,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尽管有所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的形式渊薮,仍然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 《中国山水画通鉴》以图文相映的方式,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从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产关乎山水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流衍变迁轨迹,而且也牵连了山水画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牵连了一代又一代需要山水画的人与山水画所构成的那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