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坛无人不晓《芥子园画传》,但多见黑白版本,安徽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彩色版《芥子园画传》以飨读者。此套《芥子园画传》是康熙刻本,印制精美,色彩温润雅致,最为重要的技法图片也十分清晰。怀旧、质朴、厚重、润泽,是这套书优美的特点。这套丛书初学者可将它作为登入艺术殿堂的宝典使用,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皆得惠于此画传,可谓是国画启蒙之良师;鉴赏者又可将它作为古董把玩,从淳厚的老宋体文字中,从天趣盎然的山水花鸟中领略古代画家们的闲情逸致。
写生是件有趣味的事,常画甚至会上瘾。跑出去——从日常的惯性的生活里跑出去,从画室的积习里跑出去,跑到大自然里,忘掉平庸琐事,眼前的每根枝条、每座山峰都让人神往。 留在画面上的是些新鲜的痕迹,而不是既往成熟的套路,让每一笔都饱含着现场的风雨阳光,每一笔都无法重复。连同杂草、残枝,连同泥沼、污水、刺耳的噪声都留下痕迹,连同一路上的心情起落,也在画面上隐隐现现,出出入入。 相遇在风雨里,相遇在画面上,相遇留下了神秘的、无法预测的痕迹。这种写生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在的、兴味无穷的、让人能够上瘾的生活方式。
《黄宾虹山水画论稿(新版)》讲画理画法,画史画论,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讲生活,传统功力深厚,画法精到,大处着眼,小中见大,文笔典雅。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典,合集成十一册精印呈现,以飨读者。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的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的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石涛著。该书另一版本名《画谱》。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18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系统讲解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方法。主要分为山水画概述、山水画基础技法(山石画法;树木画法;瀑布、云水、点景画法;笔墨方法、设色方法、透视及章法、构图原则)、山水画临摹、写生与创作、范图赏析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解析配合清晰地步骤图、范画及文字说明,又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用性强,方便读者自学。本书为16开,原作图片电分扫描,高清可放大局部细节,既可作为国画入门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国画专业的专业教材,同时附山水画法视频。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的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北派名家山水画云水法》收录了北派名家张葵的作品,介绍了山水画云水法,主要内容包括:北派名家画云技法;北派名家画水技法;北派名家云水时景法;云水写生示范;临摹作品欣赏。书中每一幅作品都注有详细的介绍。
近年来作者出版了《张渊画集》等书,阐明了自然与创作的关系。而此书则总结提升了写生的重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画与大自然结合的精神和血肉关系,充分反驳了抽象论、符号论、程式论的观点。以她既往的教学经验、四十余年的写生功力和创作经验,此书将是新的《芥子园画谱》,也是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教学范本。
我自17岁开始习画,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我的恩师是山水画大家梁树年先生。梁老早年曾和京派画家祁井西先生学画,后转道大风堂,成为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梁老为人至真至纯,从艺广博专深,除了绘画创作外,他一生还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曾先后在北京第二女子中学、北京崇真学园、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才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笔墨基础,并对蔚为大观的传统绘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荆浩的专著。作者通过认真严肃而慎密的考证和多次不辞劳苦地到凡是荆浩问题所涉及到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彻底搞清了荆浩的故里不是河南济源,而是山西沁水土沃乡实和庄:荆浩的隐居地是河南林州洪谷;《笔法记》中的神钲山是河北武安的鼓山;所谓的《匡庐图》,根本不是“匡庐图”,而是“太行山居图”;现藏美国纳尔逊·艾亨斯艺术博物馆的《雪山行旅图》是货真价实的荆浩真迹;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钟离访道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秋山瑞霭图》亦是荆浩真迹。作者系统整理了历代著录中所收录的荆浩作品,并特别关注荆浩作品中的南方题材,指出荆浩在写《笔法记》之前已经离开洪谷可能隐居江南。作者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疑古派们所谓的《笔法记》是伪作或“雅俗混淆”真伪参半的观点,对《笔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此画构图繁密而不塞,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左上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二印不可辨。本幅上方有元柳贯诗题。《大观录》《寓意编》等书著录。
曾刚以山水画名世,是因为他的艺术总带着特有的诗性和强烈的个人气息,形成了一种独具气魄与内涵的笔墨语言。曾刚生长于峨眉山脚下,巴蜀文化的丰厚、沉郁、神秘、博大给了他生命的最初启蒙,也滋养了他日益茁壮的艺术之树。《曾刚画集》收录了作者百余幅作品,作品为梦开始的地方,雪乡风情(之一),独红一枝映沧桑,生命,寻幽图,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蜀山秋韵,红树秋山雁来多,幻境,龙啸(之一),雪域圣峰,登高壮观天地间,波间不断千峰雨林上争喧七涧泉,晨曲,悟禅,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