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 一画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笔墨当随时代 等。作为中国画史上的大家级画家,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分门别类,有大量石涛的山水小品创作范图,还配上大量石涛本人在对绘画艺术深刻经验体会的画论,画作画法精到,类型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次改版做了一定的增删修订,对相关画作和相关文字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读者的学习需求。
溥心畬画法精到,画风高雅洁静,秀丽典雅,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尤其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题材多样,有北宗风格,独具一格。作为深谙画理的大家级画家,全书有理论部分,山水技法解析图,配上大量山水人物花鸟创作范图,画法精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本书收录大量溥心畬山水课徒稿作品和山水画精品范作,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对相关山水画内容进行了一些新的增删。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本书主要探索山水画中山的视觉形象,将这一传统艺术元素以时代的脉络细致划分,呈现出了五个精彩纷呈的章节。在这之中,读者能够领略到峰、峦、坡、岭、谷等多种山体形态在历代画家笔下的独特魅力与造型特点。古人对于山的观察与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更融入了深厚的主观意识与哲思。他们深知 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意味着在行走中,随着步伐的移动,山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而 四时之景不同,朝暮变态不同 则揭示了山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下所展现出的多样面貌。这种对山的多元角度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山水画虽包罗万象,但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则是树木、山石、云水,其他次之。因此学山水画,人们都认为画好山石、树木、云水是基础,相当重要。它既可以单独成为一幅作品,也可以作为人物画或其它画作的补景,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本书为笔者五十余年来教授山水画和创作经验的小结。主要内容有树法、掌握树木特征和生长规律、干、枝、皮、叶、节、根的画法、单株和丛树的处理、方法步骤、山法山的形态和气势变化、自然变化等。
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截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风格化的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肉容;对当代人喜闻乐见的画农、题材和具有审美生命力的形式体裁增加立册数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导读;按范本宗旨尽可能酌情附辅相关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有关古代作品的传绪断代、真伪优劣,这是编辑这部丛书难免遇的突出的学术问题,我们基本范本目的,一般沿用著录成说。 朱耷,(公元1216—1705),原名统棽,号雪个,又号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明太祖朱无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明亡后弃姓改名,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法名传綮,江西南昌人。为清初杰出的画家,擅山水花卉禽
中国山水画肇始于晋、唐,成熟于五代、两宋,而升华于元,是为画史之定论,也确是山水画千余年间嬗变的三大历史阶段。 由肇始至成熟的关键性人物是唐末至五代·梁期间的荆浩,他的成就既使山水画成为中国画诸科之首,所谓“山水居首”,又使山水画中纯以水墨绘就的画风成为上品,所谓“水墨为止”。中国绘画以水墨山水作为荦荦大宗的意义实际上突破了价值取向的艺术范畴,而有大作用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辅佐着儒释道三教在中国思想界的蔓延滋长。 就山水画本身而言,其成熟是水墨技法的成熟,其升华也是水墨技法的升华。 由成熟而至升华的关键性人物则是北中至南宋初期的李唐。李唐使山水画皴法推至极繁,创立了侧锋横擦的技法,且兼用点皴和线皴,使被后人称之为“刮铁皴”的皴法在描绘山石质感时几乎,大大拓展了原本
\"《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欣赏为主线,主要讲述山水画史演变的规律、脉络和主要历程,兼及画家所处历史、环境以及画家生平、创作、传闻等。 全书20章,全书15万字。每章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一或两位画家,并赏析其代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作序。 全书覆盖画 重要画家、画派,重大变化、转折,以点带面演绎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文字优美、描述风趣、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石涛著。该书另一版本名《画谱》。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18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
园林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探讨和研究,本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书作者将中国文入画与传统的文人写意园林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了二者一脉相承的结论,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是相通的”这一常理,也让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书观点鲜明、资料丰富,对于人们了解中国文人写意园林的精髓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是一本难得的建筑文化读物,适合广大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和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这套《国画导学范本》是专为学习中国画的朋友们编选的一套供鉴赏、研究、提高的范本。在九位画家的近400幅作品中,他们或奋笔扦写,彰显诗情画意;或精勾细染,追求工整娴雅;或墨彩融动,展现心灵与自然景观的共鸣。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是对人与自然相谐的创造,是对美的讴歌与赞颂。 本书为《国画导学范本》之一的《郑百重山水画新作》分册。
《北派名家山水画云水法》收录了北派名家张葵的作品,介绍了山水画云水法,主要内容包括:北派名家画云技法;北派名家画水技法;北派名家云水时景法;云水写生示范;临摹作品欣赏。书中每一幅作品都注有详细的介绍。
《山水画临摹与写生创作》系统讲解了山水画临摹、写生与创作中所需要各种步骤和要领,并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山水画研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图片和绘画步骤。作者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写生资料毫无保留地在书中展现,使读者能快速领略一幅成功的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达成方法。
本书是“国画名师指导”系列中的一本,由画家张少山编著。全书共4章,包括写意人物画的起源,写意人物画的分类,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写意人物画的传统技法,写意人物画的绘制步骤,以及人物画绘画程式、创作示范和教学欣赏等绘画教学内容。本书还附赠1张DVD教学光盘,包含了典型案例的教学录像、典型素材和范例效果欣赏文件。 本书图例丰富,讲解细致,步骤清晰,对于正在准备提高国画写意人物绘画修养和技法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程和临摹范本。适合作为初学者的自学用书和美术培训机构和专业相关院校的教材之用。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此画构图繁密而不塞,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左上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二印不可辨。本幅上方有元柳贯诗题。《大观录》《寓意编》等书著录。
陆俨少所著的《陆俨少山水画刍议》讲笔墨技法、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小中见大,深人浅出,《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是一本高水准的艺术教材和山水技法读本。
墨强调线形结构与大面积的青绿设色所形成的笔色互补、线面交映、互为灿烂的笔墨方式,构成了《遗爱十二景长卷》的语言特点。无疑以这种更加强烈的语言表现奔突于古今之间的天人合一之气,吐纳风云之势,早已走出了传统青绿山水的规范,创造了青绿山水的现代语言。显然,这种脱颖于敦煌魏晋风范的独特技巧,换来了这门古老艺术的重新绽放,换来了它的鲜活生机,有力地彰显着它的华彩与丰厚。
这是我的又一本画集,比起前两本来说创作的分量更多了些,写生作品在其中仍占的比例。它略显粗糙还很不成熟,但每根线、每点墨均是呕心滤思的记录,是岁月忽逝的印痕,是交织着感觉和经历的混合体,是彼时彼地物我交融的直接冲动。画面无声,我把它一张张翻过去,感觉就像一首老歌的旋律,一种曾经熟悉的花草香,勾起的是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与同道去安徽黟县,在白墙青瓦间凝望雨后深邃的蓝天与美妙的云彩,次“尽曰看云首不回”,心中充满了对无限的呼唤,对超脱的渴望;我与父辈来到陕北嘉县,站在香炉寺的栏杆旁,次感受到大地母亲的苍凉悲苦,巍峨匍伏的山梁,干旱无雨,黄河浊流,一去不返;我带学生来到位于太行山的郭亮村,次感受到什么叫英雄穷途欲哭无泪。刚健伟岸的红色绝壁,寸草不生,望不到顶,只有一股甘冽的细流直
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以后的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可分为以下几点: 、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到元代发展壮大,使文人大夫执掌了以后的山水画坛,也就是“水墨渲染”、“逸笔草草”的风格成了山水画坛的主流和品评艺术标准的规范。 第二、是青绿山水画的制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传统绘画要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第三、是青绿山水画所需的颜色,在制作上比较复杂,与之比较,水墨画所需的材料要简单得多。 第四、文人大夫在绘画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水墨材质的淋漓尽致的发展,传统的文人情趣及人格理想,使“雅逸”一派水墨山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