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 一画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笔墨当随时代 等。作为中国画史上的大家级画家,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分门别类,有大量石涛的山水小品创作范图,还配上大量石涛本人在对绘画艺术深刻经验体会的画论,画作画法精到,类型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次改版做了一定的增删修订,对相关画作和相关文字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读者的学习需求。
溥心畬画法精到,画风高雅洁静,秀丽典雅,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尤其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题材多样,有北宗风格,独具一格。作为深谙画理的大家级画家,全书有理论部分,山水技法解析图,配上大量山水人物花鸟创作范图,画法精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本书收录大量溥心畬山水课徒稿作品和山水画精品范作,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对相关山水画内容进行了一些新的增删。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本书主要探索山水画中山的视觉形象,将这一传统艺术元素以时代的脉络细致划分,呈现出了五个精彩纷呈的章节。在这之中,读者能够领略到峰、峦、坡、岭、谷等多种山体形态在历代画家笔下的独特魅力与造型特点。古人对于山的观察与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更融入了深厚的主观意识与哲思。他们深知 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意味着在行走中,随着步伐的移动,山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而 四时之景不同,朝暮变态不同 则揭示了山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下所展现出的多样面貌。这种对山的多元角度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截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风格化的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肉容;对当代人喜闻乐见的画农、题材和具有审美生命力的形式体裁增加立册数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导读;按范本宗旨尽可能酌情附辅相关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有关古代作品的传绪断代、真伪优劣,这是编辑这部丛书难免遇的突出的学术问题,我们基本范本目的,一般沿用著录成说。 朱耷,(公元1216—1705),原名统棽,号雪个,又号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明太祖朱无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明亡后弃姓改名,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法名传綮,江西南昌人。为清初杰出的画家,擅山水花卉禽
\"《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欣赏为主线,主要讲述山水画史演变的规律、脉络和主要历程,兼及画家所处历史、环境以及画家生平、创作、传闻等。 全书20章,全书15万字。每章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一或两位画家,并赏析其代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作序。 全书覆盖画 重要画家、画派,重大变化、转折,以点带面演绎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文字优美、描述风趣、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各代名师巨匠的创造研究,在题材内容上业已演变成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主要门类,并各领风骚,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尤以山水画独树一帜,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好,从唐赵伯驹《千里江山图》到宋荆、关、董、巨,再到元“四大家”之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以及明沈周,董其昌等辈代不乏人,无不钟情山水,表现山水,并以之寄托情怀,而山水画的不断发展,促使诸多流派风格的不断形成,它们不仅在立意、构图、笔墨表现、设色等方面苦心经营,而且在画中的点景人物、点景车马、点景小船舟艇甚至小桥栈道、问宅亭台楼阁上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而且使山水画的主题得翻了升华.使之“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成为纵览山河,怡悦性情的理想载体。
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以后的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可分为以下几点: 、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到元代发展壮大,使文人大夫执掌了以后的山水画坛,也就是“水墨渲染”、“逸笔草草”的风格成了山水画坛的主流和品评艺术标准的规范。 第二、是青绿山水画的制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传统绘画要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第三、是青绿山水画所需的颜色,在制作上比较复杂,与之比较,水墨画所需的材料要简单得多。 第四、文人大夫在绘画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水墨材质的淋漓尽致的发展,传统的文人情趣及人格理想,使“雅逸”一派水墨山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的统一。
画树木往往是山水画一开始就要学习的科目,它无论作为主体描绘对象还是作为配角出现在画作中,树木的学习无疑是山水画的必修课。《施云翔山水画教程(树木篇)》以如何画树木为主要内容,通过详细的文字和图例将如何写生,如何创作,通过大量的作品图例,展现了如何安排树木,如何根据景致处理树木与山石云水的关系,《施云翔山水画教程(树木篇)》极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