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七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典绘画成长、成熟并走向繁盛的辉煌时期,各种典范性的风格和样式,不断地被创造和衍生出来,其间开宗立派的名家,被后世画家奉为圭桌和基点;后人遵从这些规范,并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才情,不断生发、变革和创新,推出新的范本,从而使中国绘画掀起一波又一波师古开新的浪潮。 日本和中国几大博物馆联袂举办之“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精品展”,全面地展示了唐宋元中国绘画发展之恢宏脉络。
河南省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发掘整理、重新审视,并且已逐渐形成规模,收藏中国早期版画界的代表人物刘岘、马基光、沙清泉、夏风、刘铁华、古元、彦涵等人的版画作品达数百幅,这些艺术家在中国版画界享有重要的地位和盛誉。本书收录河南省美术馆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中外美术简史(美术绘画专业)/“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对中外美术史进行了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外美术的发展历程及创作成就,了解中外美术风格、流派的嬗变及美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特点,为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美术创作奠定必要的美术理论基础,也为—些学生选择深造考学具备充分的知识积累。 《中外美术简史(美术绘画专业)/“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分中国美术篇和外国美术篇两部分,共十个单元。中国美术篇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美术,先秦美术,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美术,元、明、清美术,近代美术;外国美术篇内容包括:从原始社会美术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美术和17、18、19世纪欧洲美术,20世蹼术。 《中外美术简史(美术绘画专业)/“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可供中
颜成彪,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建阳工笔画院副院长。《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颜成彪工笔花鸟画精品集》是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也是颜成彪的工笔花鸟画精品之作的汇集。书本以全图的形式呈现,没有对作品内容做具体的文字介绍,可供绘画艺术爱好者观摩欣赏。
《中国古代仕女画谱》,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绘画中成熟最早的画种,它是以线描为骨干,精细入微地表现对象的工笔画专门画科。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兴起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达到鼎盛,之后,随着整体中国美术的发展变化,潮流的涌动更迭,它的影响虽不像勃兴时期那样覆盖全面,然就中国画领域而言,它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甚至潜移默化地流储于今天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和上海这座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城市的崛起直接相关,这是一座藉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杂糅共塑的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它的繁荣和神奇色彩,它的世界性气质,即使与同时代的巴黎、伦敦、纽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也毫不逊色。直到今天,人们在谈论上海的时候,还是宁愿用想象和虚构为它披上层层纱衣,使它看上去更加扑朔迷离。有关
“大家气象”图书一共5本,每人一卷。入选的主要是中国画家,是在每一画种中有相当水平和影响力的画家。入选他们的代表作品50余幅,并有作者照片和艺术简历,每本至少有一篇专家的文章,对画家的艺术加以评论。这是一套可供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借鉴研习和收藏。这本《大家气象:刘大为作品》是其中一册。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遂字季爰。四川内江人。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彩)俱佳。泛涉各家,博采众长;曾经去敦煌石室揣摩三年,他的艺术因而产生了巨大飞跃。张大千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缘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与天才创作,也因为他成功地处理了绘画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更新的关系。宋、元、明、清上接北魏、隋、唐,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人”,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极负盛名的艺术大师。
画谱之出版,原本为了传法。法在艺术中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画谱之功实不可没。法,在画家的画中,更由于现代印刷的进步,画家之法在画谱中得以准确的再现,文字的说明倒显得有些隔靴之嫌,所以,不妨借这画谱的前言说些法外的事。于先生对传统的研究,由工入逸、全面修行的治艺道路,潜心师法造化,大胆迁想妙得的艺术思维,秀雅中寓有花劲之力的个性风采,不断翻新的创造精神。总之,他那颗艺术之心其实又都迹化在那精心的章法、丰富的笔墨、明丽的色彩的有意追求中,也迹化在那些自然流露的似不经意之处和那些笔不到意到的虚白之处了。善画者从于心,善师者师其心,描谱者终在皮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