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集王圣教序五种》是我社“条称体”系列图书又一新增品种。该系列已出图书有:《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三种》《小楷灵飞经五种》《小楷乐毅论五种》《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小楷黄庭经五种》《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三种》《篆书说文解字部首四种》《篆书千字文五种》,等等,目前已出14种。本书选用了《集王圣教序》的五种经典版本:崇禹舲藏本、朱卧庵本、赵孟临本、董其昌临本、查声山临本,书后附有释文点校,历代集评,利于读者识读和学习。本书延续了“条称体”系列的经典特色:高清原迹,排比条陈,一本抵多本,方便读者比对、研习和书法实践,让学书者在细节中精进。
《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历史记录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 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一碑一帖”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 《集字圣教序》为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而成,后摹勒上石,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历代书家所重,是学习行书的很
董其昌、何绍基临《争座位帖》对照是继名家临名帖系列·王铎、八大山人临《兴福寺半截碑》的延续。与《祭侄文稿》《告伯父稿》并称颜真卿三稿的《争座位帖》,历来备受赞誉。董其昌、何绍基被后世公认为学颜的大家,通过两人临本与原帖的比较,更直观的了解古代书家对于范本的取舍,对学习《争座位帖》有着极大地裨益。所选拓本亦为善本精拓,图版精美,集资料性、学习性、鉴赏性于一体,对广大书法研究爱好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成宫醴泉铭》系列图书是河南美术出版社在新时期将书法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新尝试。《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姚孟起临本·邓散木临本·杨华临本)是在上一版本的基础上将两本书合二为一,在附加视频的基础上,还会在每一页上面附上释文和欧楷的知识性内容。该书还附加了宋拓李祺本和姚孟起临本的整幅拓片印刷品。更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与 知识性。
本书是依据“说文部首”而编的简明汉印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汉印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把汉字按字义分类归纳成540部,每部选一个字统领各目大义类,这一字即为“部首”。这540个部首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字根。自许慎创建以来,一直是研究、学习汉字的入门推荐。本书以“说文部首”541字为内容在众多金文中选取该字为“本字”,配以“今字”“注音”“释义”及“本字变体”“从此部诸字”等元素,供欲学金文篆法者入门使用。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产生在东汉,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文字形态就是小篆。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把九千多个汉字字形中,按义类归纳出五百四十部,每部选出一字统领该部,称为“部首”。这五百四十个“部首”是汉字最基本的“构件”,是小篆的基础。因此,学习小篆者大多都是从“说文部首”开始的。本书所选的是杨沂孙、王福庵两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家书写的《说文部首》。杨沂孙的小篆在婉丽流美中,增加了金文的端整与静穆,结体上也经过一番整合,形成了端庄严谨的风格;王福庵的小篆方圆并用,刚柔相济,形成了醇和典雅的风格。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比学习,以达到“入门”的目的。
沈尹默(1883—1971),是我国当代书法宗师。“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十三《沈尹默笔录集萃》,其中有录《抗美援朝联合宣言》,高25.1厘米、宽96厘米、录《伟大领袖》,高25.3厘米、宽95厘米、录《必须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均为沈尹默于1950年前后用小行书抄录的时事要闻,书体融黄庭坚与米芾于一炉。
本书为浙江卫视“中国心”系列文化美育节目第二季《丹青中国心》同名图书。本书以宋画为载体,从“造极”“天地”“人间”三个角度切入:先从院体画铺陈宋画的艺术造诣,再从山水画进入士大夫们的心中天地,最后从风俗画落到人间烟火的美好底色。所选均为经典宋画作品,并邀请许江、高世名、张捷、金晓明、余辉、盛天晔、张铨、陈水华、赵冬梅、钱文忠等组成“读画团”进行多角度解读,既呈现宋画背后三种不同文化立意和宋韵解读,更代表了人生“三重境界”:一重是对很好的?限追求,二重是心怀天地的宇宙观,三重是回归平凡的生活智慧。
中国书法系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为汉族,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为汉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和“无声的乐”。古汉字书法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先哲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际,许多书法爱好者对先秦的古汉字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研习探索。《甲骨金文小篆书法速查手册》是广东省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旨在紧跟时代,集体研究攻关古汉字书法艺术,为方便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书法爱好者研习书法技艺而编写出版的社科研究成果,对青少年和书法爱好者及书法研究者学习、研究古汉字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苌墓志》字口清晰如初,是北碑中之精品。笔法起收有度,折笔饱满铿锵,方中寓圆,点画润泽厚实,精良大气。字法略成扁形,取横势,重心沉稳,朴茂严谨,端庄大气,神采奕奕。洪亮题《元苌墓志》:“皇皇仪象自元苌,笔法精良浩气扬。百万雄师齐上阵,健强体魄映和光。”初学书法者临习此碑,可为培养端庄大气的书风打下基础;有一定书法基础者临习此碑,可体会其笔法方中寓圆、字形略扁的妙趣。
《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本卷纸墨精好,神采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应规入矩,就像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宋亡後,居故鄉力學。元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遣逸于江南,被推荐至京城,受元世祖接见,颇受礼遇。历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江浙等处儒翠提举、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翠士、中奉大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晚年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谧文敏。传见《元史》卷一七二。为元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遒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 为元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赵孟頫传世书法中,诸体皆工,尤以真、行影响最为深远。其真书与唐代欧阳询
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家。字益甫,别字冷君,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盦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文。究心六书,善碑帖考证。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致力于北魏碑,篆、隶取法邓石如而自出机杼。书法凝练雄强,迥异时俗。本册所选《篆书说文叙》册及条幅、对联、尺牍等,皆其代表作,可证其诸体皆工,各臻其妙。
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文笔通俗的艺术鉴赏读物。全书以、第二编的中国书画史为楔子,介绍了中国书画理论、历代书画作品的分析与考证、作伪的方法、鉴别真伪的要点、鉴定的辅助手段、书画流传与鉴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书画鉴定方法与技巧为全书核心。在第五编“国画的 鉴定”和第六编“书法的鉴定”中,配有经作者精心选择的80余幅代表性字画,便于读者对照分析。本书阐述缕密,推理严谨,史料精要,引据可靠,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既可作为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为有关人员提供收藏借鉴。本书使用的是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