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是一位道教徒,曾受洞诀于茅山刘真人,一生书写道教经书无数。据文献记载,赵孟頫多次以小楷书《道德经》,现在能见到的,有墨迹本,也有刻本。本书所刊为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墨迹本,乌丝界栏,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六百一十八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款署可知赵孟頫在三月廿四、廿五两日,写完了五千馀言的《道德经》全文。整幅作品点画精到,灵秀飘逸,姿态绰约,流美潇洒,洋洋数千言无一懈笔。难怪鲜于枢称道赵孟頫: 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D一,而小楷又为子昂诸书D一。
书法史上,赵孟頫以 右军法嫡 见称。清代陈奕禧说: 赵子昂书乃古今一大关键也。子昂能集晋唐以来众家之长以为长,若留心书道,从此入手,稍觉易也。 启功先生也说: 赵孟頫书,承前启后,其开元明以来风尚处,人所易知易见;其承前人规范,而能赋予生气处,则人所未多察觉也。 二人皆强调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陈奕禧以为从赵孟頫入手学习书法,稍觉容易;启功先生则认为赵孟頫学习古人而能学活,是其独到之处。 今所见赵孟頫临《集字圣教序》有三种,均为印本。本书所刊为张逸希藏本,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学书者若能从中一探 用笔 (赵孟頫言 用笔千古不易 )之消息,则有莫大意义。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于东郡榖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明初出土。今置泰安岱庙东廊房里。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本书所刊为明代初拓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上表求太宗为新译佛经赐序。唐太宗亲为撰序,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又命太子李治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和《记》后,分别给太宗和太子写了谢表和谢启,皇帝与太子又各作了答谢启。同年,弘福寺僧怀仁开始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耗时二十馀年,至咸亨三年(672),集字完成,由京城法侣集资刻碑,立于慈恩寺中。碑文除了《序》、《记》及两篇答谢启,还附有玄奘所译《心经》,共五部分。此帖虽为集字而成,但灵动多姿,注重点画的衔接和气势,起落转侧,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美典雅,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洛神赋卷》,墨迹纸本。行书。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赵孟頫洛神赋/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共六十八行,八百七十四字。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元大德四年赵孟頫四十七岁时为盛逸民所书。此卷笔意安闲,珠圆玉润,遒媚多姿,字字风骨内含,神采外溢,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胜于自运 ,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颜真卿,世称 颜平原 ,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多宝塔碑》,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天宝十一年(752)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陕西碑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结字茂密,用笔劲健,体势端庄。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颜勤礼碑》碑主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以及颜氏家族前后九代人繁衍发展的脉络,可以看作是一本简明的颜氏族谱。此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刻立于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时年七十一岁。《颜勤礼碑》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用笔圆劲雄秀,融入篆籀之法;结体宽绰丰厚,外紧内松;布局茂密浑厚,风格雍容壮美。加上此碑保存完好,拓本神采丰足,因此被认为是学习颜体的上佳范本。
日本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有一卷墨迹,卷后题款: 庚寅冬月,录旧作七律四十首,为子陶弟览。时在龟龙馆,漏下三鼓。兄铎。 此卷前钤 鉏经堂印 和 段晴川印 朱印两方。卷后钤 春湖珍赏 鉏经堂书画印 段氏春湖珍藏之印 等。由此观之,此作曾经清末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湖收藏。此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王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六首》手卷,亦曾为段春湖珍藏。本世纪初,日本书艺文化新社将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的这一墨迹印出,书名为《王绎行草七律自诗书卷》。从题款悉知,此作系王绎五十九岁冬月,为其弟王鑨精心书录自作七律四十首。从收藏印鉴上可知,此作曾经段春湖、顾希曾收藏,可谓流传有绪。这件墨迹,诚可谓王铎晚年的精品佳作。鉴于这件佳作鲜为人知,编者将将其放大、原大一并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扬州大明寺,唐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嵌邓石如篆书《心经》碑刻,乃国内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茂密。此碑邓石如躬亲监刻,可谓其*杰作。
《黄庭坚书松风阁诗 寒山子诗 华严经疏》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黄庭坚晚年游览湖北鄂城县樊山,挥毫书写《松风阁》诗一首。
《书谱》,纸本,草书,书于唐垂拱三年(687)。共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馀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确切的名称应为《书谱序》。从篇末 今撰为六篇,分为两卷 的表述可知,这只是一篇序言,正文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然而这样一篇序言却在艺术主张、学书步骤、书体功用、基本技法、创作学习、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皆提出了独到见解。《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 词翰双绝 ,是书法史上绕不开的书学论著和草书杰作。
《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于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明万历初年发掘于阳县旧城,今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曹全碑》内容为颂扬时任郃阳县令曹全之功德,由县吏王敞等人集资镌立。《曹全碑》是汉隶代表作之一,以用笔秀丽多姿、结体飘逸端稳、布局舒朗匀净而著称于世。杨守敬《平碑记》载: 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 清人孙承泽称赞其 字法遒秀,逸致翩翩 ,为 汉书中的至宝 。
颜真卿楷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唐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此碑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碑阳为晋人夏侯湛撰文,颜真卿书。碑阴为颜真卿撰文并书。颜真卿书写此碑,时年四十五岁,正值盛年,其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字迹峻峭劲拔,气势磅礴。诚如苏轼所言: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本书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八册宋刻宋拓本《忠义堂帖》中《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褚遂良,初唐政治家、书法家。师法欧、虞、二王,且能糅合碑帖,参以隶意,遂别开生面。时人评价褚字: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有二石,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一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二石均由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此碑为褚遂良晚年力作,清代梁巘《评书帖》中说: 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本书所刊为明代精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褚遂良,初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书师法欧、虞、二王,且能糅合碑帖,参以隶意,遂别开生面。时人评价褚字: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阴符经》,纸本墨迹,楷书。96行,共461字。据卷后题跋可知,此卷为五代后梁内府所藏。清末归叶恭绰,传于叶公超,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虽然对此帖是否为褚遂良真迹尚存争论,但书法界公认这是传世墨迹中的稀有妙品。临写此卷,不失为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邓石如(一七四三 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早年于 二李 篆书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地步。邓石如独具匠心,从 二李 纯中锋平移法中脱胎,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中,使篆书笔法在保留中锋为主的同时,又增添了提、按、顿、折等笔法,使篆书的线条更丰富。《篆书千字文》线条圆劲浑厚,结体方圆结合,是邓石如篆书代表作,也是临习篆书者极好的入门范本。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原卷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由元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此书为典型的 赵体 。用笔苍劲沉稳,线条厚实滋润,结体楷行相糅,章法布局经纬分明,静穆雅洁。明人李日华评: 此书有太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也。
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身居要职。其父褚亮为文学馆学士,与欧阳询、虞世南同僚。褚遂良书师法欧、虞、二王,且能糅合碑帖,参以隶意,遂别开生面。时人评价褚字: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张怀瓘《书断》论曰: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罗绮,增华绰约,甚有余态,欧、虞谢之。 《倪宽赞》,纸本墨迹,纵24.6厘米,宽170.1厘米,50行,共340字。题为褚遂良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王偁评《倪宽赞》 正与《兰亭》、《圣教序记》诸帖相似,笔意婉美,似瘠而腴,似柔而刚,至于三过三折之妙,时加之意,诚褚法也 。
《汲黯传》见于《史记》是司马迁为 汉廷直臣 汲黯所撰。全文不多述政绩,而是围绕传主秉正嫉恶、直言敢谏的品格,表现汲黯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作者深切的爱憎之情。赵孟頫小楷书《汲黯传》,为宋淡黄藏经纸本,册页装,共十开,每开高十七点六厘米,长十七点四厘米,有乌丝界栏,凡一百一十九行,共一千九百四十六字,第六开中十二行一百六十七字为文徵明补书。现藏日本东京细川家永青文库。 小楷《汲黯传》与赵孟頫其他小楷作口叩如《道德经》相较,用笔遒劲,敦厚雅致,轻重得宜,从容不迫,峻秀而不失温和,法度严谨,润健挺秀。且字之揖让、顾盼处理得当,寓流丽于苍劲之中。无怪清代笪重光在其后跋曰: 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 文徵明亦称其 楷法精绝 。 小楷《洛神赋》,纸本册页,每
锺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东汉末官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 太傅 。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等人。锺繇对楷书的形成有开创之功,也是 魏晋风韵 的奠基人。唐张怀《书断》评其书: 元常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锺繇传世书迹以小楷为主。本书收录其小楷六种,分别为《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还示帖》《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之外,其他均传为王羲之临本。锺繇小楷正处书体更变之时,面貌多样,有的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而行笔简便流畅。学习锺繇小楷,应注重其自然的书写状态、古朴茂密的结字章法,以及来自隶书笔法的影响。
《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汉中太守王升撰文,颂扬原司隶校尉杨孟文复修栈道之事。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汉建和二年(一四八)刻于陕西褒城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现藏汉中博物馆。 此碑历来为世人推崇,或言其 高浑 ,或言其 疏秀 ,或言 纵横劲拔 雄厚奔放 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总之很好地统一了雄浑肃穆与自然秀逸这两种对立的美感,甚为难得,是学习隶书的佳范本之一。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旧城,现藏于西安碑林。《曹全碑》笔墨和畅,典雅端庄,是汉隶中流丽风格的代表作品。前人所谓 分书之有《曹全》,犹正、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 者也。本书所刊为沈树镛旧藏明拓本, 因 字未损,是*初拓本。
怀素,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六十三岁时所书。此卷与早期的《自叙帖》风格迥异。脱去激奋狂放,而趋于古雅平淡。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处处妙合法度。元代沈右评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